以电视受众,延展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命线

2017-07-16信息快讯网

延展、垫实传统戏曲的精华,可以有多种模式。而电视这一“客厅文化”完全有理由襄助戏曲艺术,覆盖全民族,跨越古典与现代,连接专业与大众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五岁的“穆桂英”为豫剧喝彩,年逾古稀的“唐明皇”蔡正仁为昆曲代言;阿卡贝拉从中世纪的意大利而来,为现代京剧注入了人们耳熟能详之外的全新视听,天衣无缝;乌克兰的小伙子扎入山东吕剧,更有雄心想阅遍中国300多种戏曲艺术。用少长咸集、妙趣横生、突破想象来形容这方戏曲舞台,再恰当不过。

昨晚,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综艺节目《喝彩中华》在东方卫视开播。节目开头亮相的四位观察员从身份到阐述,层次分明地揭示了节目的初心———上海京剧院的余派坤生王珮瑜把世上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喜欢戏曲的,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的”;少时练过“童子功”的著名演员徐帆把戏曲视为“绝代佳人”:“历经沧桑芳华如初,值得喝彩”;近两年拜师学昆曲的90后当红歌手霍尊形容:“和戏曲相遇是最美的久别重逢”;主持人程雷说:“戏曲里有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精气神”。从前期报名参加的千余组“喝彩人”来看,《喝彩中华》立足荧屏,以戏曲为核,为梦想喝彩,更为中华骄傲。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格外关注了该节目。“戏曲在当代,最大的话题就是寻找更多的参与者。”在他眼里,“这枚瑰宝应当具有活态属性,而普通大众就是戏曲活态化的生命线。”当一些电视观众对传统戏曲知之甚少时,电视戏曲节目的价值,就是在深入浅出介绍中华戏曲的同时,还把传统打造成时尚,让许多原本对戏曲无知也无感的人,让王珮瑜口中那些“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的人”被唤醒。谢柏梁说:“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来回应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喝彩中华》 迈对了第一步。”

5岁的“穆桂英”与年逾古稀的“唐明皇”相继登台,传统与传承让电视舞台富有质感

“辕门外那三声炮”,5岁的田宸子嗓子亮、眼神更亮。这个3岁开始学戏的小女孩,满副行头以《穆桂英挂帅》为豫剧喝彩。“节目的第一嗓子漂亮、干净,更是极富智慧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谢柏梁评价,“电视的受众是大众,戏曲的新知音也是大众”。

童言可以是大众参与戏曲的趣味敲门砖,就像田宸子奶声奶气地告诉你:戏曲演员的眼神怎么练,勒头疼不疼,脸畔用来修饰脸型的黑色贴片叫作“大鬓”。一个小时的节目中,京剧、昆曲、豫剧、蒲剧、吕剧、皮影戏依次登台。节目总导演王昕轶告诉记者,报名者中还包括沪剧、越剧、秦腔、晋剧、木偶戏等爱好者,他们每人身带绝活,共同织就中华戏曲的丰美画面。而无论哪门剧种登上电视,观察员、表演者、字幕等都会普及相关知识,为观众在传统长河里舀取一瓢饮。

不过,随童趣入戏,目的地却不肤浅,它要通往的是中华戏曲传统深厚的琳琅宝藏。同样是孩子先登台,10岁的蔡乐艺不“萌”也无扮相,但她所唱《牡丹亭》片段不仅有板有眼,更有绵长的家族文脉。因为站在身旁为她打“头眼、中眼、末眼、板”的是其爷爷、昆曲大师蔡正仁。蔡老至今保持每年全国巡演30余场的高频次演出,他用朴实的语言告诉观众:“老演员带中年演员,中年的带青年的,艺术就这样代代相传。从前我演出,台下都是老观众,而现在,一眼望去都是黑发,戏曲就这样在观众里生生不息。”

蔡正仁祖孙同台,全体观众起立向大师致敬,以及蒲剧武生姚飞龙经历险些瘫痪、重返舞台、改行须生等磨砺的故事,这些不仅仅是戳中观众情感的“卖点”,更彰显的是节目的立意———打动人的一定是艺术和技术,让舞台富有质感的一定是传统与传承。

古今中外多艺术门类混搭,“演老戏,用新招”为戏曲注入活力

听过锣鼓经的 《林海雪原》《红灯记》,你可曾听过人声无伴奏亦即“阿卡贝拉”版的现代京剧,而且难得的是,几句京剧唱腔原汁原味。看过《白毛女》在芭蕾、歌剧等形式的表演,你可曾见识过皮影戏里的喜儿,而且还听闻了史书上关于皮影起源的传说。也许有人从未知道吕剧源起何处,却不想是一位金发碧眼的乌克兰人让你初识这一山东地方戏的真容。

传统是戏曲的根,时尚则能为之注入活力,“演老戏,用新招”,别开生面的同时,也为戏曲的新知音开枝散叶。“戏曲文化类节目可谓方兴未艾,但如果没有创新的设计,就很难有拓展的新受众,艺术生命线的绵长无从谈起。”这些年,谢柏梁观察过不少同类节目,“除了央视的戏曲节目以厚度、专业性见长,地方卫视中,首推河南的 《梨园春》。该节目精耕豫剧,经20多年发展已树立了文化品牌,甚至成为全国其他地方发展豫剧的发动机。但也有一些节目走向黯然。究其原因,戏曲与电视的结合要追求‘1+1>2’,传承是本,创新是要诀。”

在学者看来,《喝彩中华》 至少做对了几桩事:摈弃了“外行”明星演员,不以流量换艺术,只凭功夫论短长;增强了互动感,四名观察员如同桥梁,连接起专业的表演与“无段位”的观众;打出创新牌的同时坚守品质,跨界的过程中保证戏曲“原神不散”。

延展、垫实戏曲的生命线,可以有多种模式。而电视这一“客厅文化”完全有理由襄助戏曲艺术,覆盖全民族,跨越古典与现代,连接专业与大众。

打造“空中生命线”样板医院
韩正应勇会见崔世安:进一步加强沪澳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科幻片的“英雄史”从哪起笔
各国建筑一个比一个性感看到最后中国完胜
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亮相!明天将在京沪高铁首发
【每周一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牛津传统“学霸服”遭挑战 或取消考试着装差别
留住传统戏曲在当代最美好面貌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本周开幕 “一带一路”“传统文化”成关键词
传统文化如何成为网络文艺的“超链接”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开播即热,这一版子君的幸福观进步了多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图文实物展现我军光辉历程
聆听明信片背后的故事
【新阅读】快递奇迹在中国
上海上空有七色云彩?学名环地平弧,中国古代称之为日载
中国品牌打败爱马仕Tiffany 2017全球奢侈品排行榜太多料
中国八大“怪”村你都去过哪几个?
中国夏天绝美的8大海滩 带上泳装整装出发
上昆:戏曲人“一直在路上”
以开放包容姿态让传统沪剧更响亮
电视剧热播 《我的前半生》等亦舒原著火热上市
“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项目启动
朴槿惠宣判庭审或实现电视直播
澳州小学3年级暑假作业走红:看电视也是任务
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小孩子经常与不经常看电视的差别居然这么大!
当戏曲拥抱科普时,可以这样跨界闪亮
上海戏曲名家“全梁上坝”海派韵味在西北赢得喝彩
糅合书法太极戏曲,现代舞刮起“中国风”
传统戏剧《狮吼记》再现舞台
这一夜,她用脚丈量城市生命线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