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年历史的沪罗店龙船重回视野 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8-11信息快讯网

原标题:“龙船家族”35年后重续“龙的传说” 有400余年历史的罗店龙船重回公众视野,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粉墙风动竹,水巷小桥通。罗店老镇,河网密布,石桥众多。这样的地理环境,似乎天生就和船有着特殊的缘分。

然而,始于明、盛于清的罗店龙船,却在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一度隐退。它的再度兴起,缘于一个祖辈居于古镇东南弄村的造船世家。正是这个家族三代人薪火相传,400余年历史的龙船,才得以重回公众视野。阡陌古巷深处,穿过略显破败的老宅,一座紧邻韩家湾依水而居的二层农宅,便是张家。

韩家湾有个特殊船工群落

84岁的张福成,是张家老一辈中的唯一成员了。连他也弄不清,张家有多少代人住在这个古镇上,“我记事起,就听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

他清楚地记着,自己家紧邻的韩家湾,算是金罗店“三湾九街十八弄”中的第一湾。根据古书记载,明代前期罗店已成大镇,清康熙年间更是富饶,有金罗店之称。因周边十里没邻镇,聚众益多,居民达5万。韩家湾北起亭前街,南至张家桥,由南北拐成东西向。韩家湾居民大多有船,从事水上运输。韩家湾和布场街之间,街道走向变化多,宅院间多曲折的无名夹道,陌生人进入容易迷路,人们戏称为“八阵图”。

明清时,韩家湾有个特殊的船工群落,百余户人家,百分之八十以造船为业,以出租船谋生,家家有船,少则两三条,五六条,多则数十条。据他们自述,先祖是明初随徽商到江南的船民,累世滞居于此从事造船行业,以建造一种吃水浅、航速快,适宜浅水河航行的“滩船”闻名。据《宝山县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韩家湾滩船厂”仍是罗店镇的主要乡镇企业。

正因为地形独特、水路便利,1937年日军进犯上海时,这里的居民得以乘船逃脱。张福成说:“当时全家20多口人,全部搭乘一条自制木船,顺着河流逃到嘉定一带农村。等到局势渐平稳,才乘船回来。”

罗店龙船会曾经盛极一时

关于龙船的传说,张家孩子几乎从小便知。据罗店的老人说,400年前,当罗店的商铺多起来时,有位商人将当时流行于江南的龙船搬过来,引来众多船家观看。后来,几家商铺合伙请来龙船表演。当地船匠也开始造龙船,凭着丰富经验,造出的龙船更胜一筹,加上本地善划船者多,表演技巧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逐渐便有了名气。

张福成记得,儿时罗店各个码头有“七色龙”之说,“韩家湾有大青龙和小青龙,大通桥有白龙,新桥有绿龙,西巷街有玉龙,北街有黄龙,三年桥有紫金龙,后来闸北的乡长又投资造了一条乌龙。”每逢端午等节庆,地方商会便会出资组织龙船会。一连几天的龙船会上,各“龙”装扮一新依次前行,进行各种表演。商店趁机促销,小商小贩聚集,热闹空前。

让张福成印象最深的一次“龙船会”是1958年,这是解放后罗店举办的第二次“龙船会”。因为疏于保养,“七龙”中仅有两条保存下来。张福成站在临河的家门口,盯着两条张灯结彩的大龙船在弯曲的河里百转千回。这两条龙船引来了南至刘行、西到月浦、北到太仓的观光客。母亲早早烧好一大缸茶水,放在家门口。“看表演的人渴了,就过来要水喝。”张福成说,众多沿河住户都会摆出这样的水缸。

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

然而,1958年这场龙船会后,两条仅有的龙船也被打入冷宫。再之后,龙船从公众视线中悄然隐退。这一停,便是35年。

1993年,张福成和大哥张福民、二哥张福恩想到造龙船。罗店河道里很久不见龙船。不少罗店人甚至不知罗店龙船为何物。龙船制造这门技艺有失传的危险,张家兄弟十分焦急。几番商议,他们下定决心“要让龙船回到河里”。

生于造船世家,兄弟几个对此颇具天赋。解放前的张福民曾亲手做过龙船,当过船工、木匠和机修工的张福成也对制船通晓一二。为了造船,他们拿出几乎所有积蓄。张福民全凭记忆,复原了龙船构造及造船工序。罗店龙船的船体昂首翘尾,船头有牌楼,船尾有艄亭,龙头龙尾须精心雕琢……较之今日常见的船体平直、头尾简单的竞技型龙舟,罗店龙船的构造复杂得多。其中,如何将船身用的木板烫得恰到好处,既呈弧度又不断裂,是一项独门绝技。

依照古法,龙船要用硬质的樟木作骨架、上好的杉木作船板。为觅一段合适的木材,张福成跑到苏州、南浔等地。船钉更复杂,龙船的不同部位需要耙头钉、枣核钉和铲钉等三类船钉钉合,其中耙头钉又分七耙、五耙和八耙三种,全需铁匠手工打制。为找一名会打船钉的铁匠,张福成也跑了大半个宝山。

就这样日夜赶工3个月,一条长约6米、最宽处1.8米,从头至尾装饰着牌楼、艄亭、令旗、双龙伞、木偶人、十八般武器和古代乐器的“青龙”完成了。第二年,“青龙”下水,阔别35年的罗店龙船重回人们视线,张氏兄弟由此被称为罗店龙船的“传人”。

不过,由于缺乏支持,此后数年他们无力再造第二条龙船,下过一次水的“青龙”一直躺在仓库里。直到2003年,罗店镇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张家兄弟重新“出山”,几条大龙船陆续问世,龙船节也红火起来。罗店龙船还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轻辈加入龙船造船行列

随着老人们渐渐离世,如今张福成成为罗店唯一一位掌握全套龙船制作工艺且活跃在制作一线的人。

2007年,罗店镇请张福成主持,在两个月内制作两条11米的大龙船。张福成遍寻全镇,找来30位能承担部分龙船工序的老木匠。那时他更感到传承罗店龙船技艺的紧迫,造出过独树一帜的龙船的能工巧匠已所剩无几,世代相传能在划龙船时亮出绝招的舵手、划手大部分已离世,甚至连能讲清过去龙船活动全过程的人也找不到几个了。

幸运的是,张福成的儿辈也加入了造船队伍。56岁的张国忠是张福成的小儿子。不久前,他刚造出一条3米长的小金龙,“是应镇政府要求用来对外展示的。我们张家这辈兄弟6人一起干,差不多花了1个月才完成。”

年过八旬的张福成已不用再干体力活,雕刻龙头、制作牌楼这样的精细活,儿子逐渐胜任。但造龙船是个繁琐的工程,张国忠很佩服父亲的手艺,他指着家中的龙船模型说:“你看这龙头活灵活现!我还得磨练几年。”张福成则指指翘起的龙尾说:“这是我儿子雕刻的,很有创意。”

2007年以后,张国忠还成了宝山龙舟队的领队、龙船比赛教练,负责教授划船、打招。打招是龙船表演的专门术语,指龙船原地转圈或是旋转迂回,打招时,所有桨手都拼命划,坐在前面的头桨二桨,整个人都要浸到河里去。在他的带领下,龙舟队数次获奖。

如今,罗店镇每两年端午举行一次龙船文化节。尽管技艺如愿传承,但张家父子还是有些担忧:“造龙船需要场地,也需要时间,且和竞技型龙舟不同。罗店龙船是表演型的,无法批量复制,只能靠纯手工精心打磨,工钱也挣不多。需要养家糊口的年轻人,无法以此为生。”

宝山罗店一居民钓起123斤大乌青“鱼王”
美能源新政重回“油气”时代
“开倒车”,美古重回“互撕”时代
“上海好邻居”王海滨重回医院成志愿者 “希望我的故事可以激励病友”
捷豹F-Type 400 Sport限量版或引入国内
女人一生只排400个左右的卵子!慢点老要这么做
丰田Yaris GRMN谍照曝光 限量生产400辆
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全新历史坐标
大学支教老师讲《王者荣耀》 为历史人物正名
虹口一优秀历史建筑十二年未大修 内部破旧不堪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
跳水收获八金却闻警钟花游创造历史仍存差距
十五天寻文化之根悟桑梓之谊,华裔青年用微电影镜头展现当下中国
上海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魔都颇具西域风情的餐厅 品味沧桑厚重的文化
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沪一小学班主任"咖啡馆家访"引争议 家长:感觉被集体面试
鼓浪屿,申遗是为了保护
徐汇:文化涵养特质,丰实市民幸福
【书展书评】李长声谈日本文化
讲述历史浪潮中的一段自我觉醒之旅 德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克鲁索》引进出版
以阅读之名,放大城市文化“热岛效应”
《二十二》: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的态度
2017上海书展掲幕 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化大餐
历史因记录而历久弥新英雄因书写而永驻人心
北汽纯电动SUV将年底上市 或命名ET400
7月底以来重回4元时代:鸡蛋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沙坡尾:多元文化“活态博物馆”
决不能容忍这种戏谑历史苦难的行为
“市北”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改出400名企业外入会会员
中小学今秋启用道德与法治 语文 历史统编教材
潘光旦先生纪念图片展在宝山区罗店镇举行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