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围人不遵守规则,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
今天是我前段时间在国内的真实经历,我当时把这件事告诉了好几个朋友,大家的意见都不同。所以分享出来,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互相讨论。
在上海的某个工作日,我带着小D去了闵行一个新开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这个游乐场真的挺不错,功能划分很好,设施也很新,就是人很多,据说这已经是限流后的结果了。
临到中午饭点,我比较有先见之明,提前吃完避开人流。之后就带着小D去图书馆看书。刚读了一会,小D就提出要喝水,我看到每张桌子上都贴有一张纸条,“请不要在图书馆吃东西喝水”。虽然小D不认识字,但我还是抱起她,指着那张纸条一个字一个字读给小D听,然后还解释,“图书馆需要保持安静,吃东西会发出咔哧咔哧的声音,就会打扰其他人。我们读完这两本书,再出去喝”。
这个规则她在纽约从1岁多就听过的,所以基本不费什么劲,她就同意了,自己在那说,不吃东西,先读书。没过多久,我们旁边一桌来了两个大人带着两个孩子,坐定后就从包里拿出各种饮料和零食吃了起来。
我当时以为两位大人没留意规则,就趁孩子走开的间隙轻声提醒了一下,图书馆不可以吃东西哦。其中一位大人告诉我,餐厅没地方啊,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在这里吃。边说边把孩子招呼过来,再给每个孩子塞了一袋饼干。这时,我本来下意识的想说,都是为人父母,如果我们今天随意打破这个规则,那就意味着以后我们是很难让孩子建立其他的规则意识。
话到嘴边我还是咽下了,但我看到小D在看,特别是看着那两个孩子在吃东西。这时,我意识到,面临我的不是去说服他人遵守规则,而是需要如何让孩子明白,当他人不遵守规则时,我们为什么还要遵守?
说实话,这样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在纽约也有,但唯一不同的是,在纽约破坏规则的人会受到第三方的约束,比如其他人也会来提醒他们,或者工作人员会出现制止。这些第三方力量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来告诉孩子规则的意义。
但那天,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看到却没作为,似乎是在默许这件事情的发生。我当时做了一件事,就是重新指着桌上那个告示,一字一顿大声地又把规则读了一遍。估计我也算是另类吧,那个家庭看了我一眼就不再理我,继续吃饭了。
然后,我转过身和小D说,“妈妈刚才读的是图书馆的规则,规则可以让更多人得到便利。就好像我们去玩滑滑梯,需要轮流玩,只有这样每个人都会玩到,而且可以玩好几次。不遵守规则是不对的”。
小D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他们,自己在那喃喃自语,”不对的,不吃东西,读书“。之后,那个家庭离开了,我和小D又在图书馆读了一会书。这一天其实挺开心的,但发生的这个小插曲却一直让我在思考。
这也是我多年一直以来的思维习惯,就是“问题复盘”:如果重新做一遍,我哪些方面做的会有所不同?”
之后几天,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身边好几个朋友,大家的反应都不同。有的说,她会直接带孩子离开,看不到不受影响;有的说,她不会去提醒那个家庭,但会和自己孩子解释。其实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件事的正确做法。但当时我的考虑有两点。
给孩子树立规则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她可以明白,对的事情就是对的,这并不因为对方是谁或者其他人是否遵守而改变。我自己一直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为人父母真正可以放手的前提不是孩子的年纪或者生活状态,而是这个孩子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毕竟这个社会的诱惑太多。所以我当时没有选择离开。
那是不是只对自家孩子解释就好呢?这也是我自己反思时有疑惑的,我之所以选择大声读出规则,虽然看起来是在和对方家庭说,但我的目的还是说给小D听。毕竟我知道即使读出来,对方也不会改变。
我当时的想法是,当我大声读出来时,至少我展示的态度是明确坚定,而不是含糊不清的。这份态度我希望小D可以看到,这对于树立规则意识有好处。我总觉得,学龄前的孩子是通过我们父母和这个世界的反馈来形成他们自己的三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了母亲后,我时刻在提醒自己,我的一言一行不再代表我自己,而是在影响另外一个灵魂。
这更是为什么,我意识到,很多事情发生后当下吃亏与否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的态度是什么,这才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