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阅读世界,需要未知的冒险

2017-11-17信息快讯网

孩子的阅读世界,需要未知的冒险-信息快讯网

 

杜桑·凯利笔下的《安徒生童话》插图

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如期而至。来自世界各地360余家出版机构的6万余种童书交汇成知识与想象力的海洋,吸引着大手牵小手一同遨游。

“孩动力”驱动的童书“黄金时代”,日益繁多的书目渐欲迷人眼。买什么书,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却成为越来越困扰家长的难题。

什么样的书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文字寥寥的图画书对于小朋友来说“营养”何在?故事如何滋养想象力?童书阅读的意义仅仅在于书中内容本身吗?……很多专家学者都围绕相关话题推出过蓍述。本期“阅读”聚焦童书阅读之道。

在儿童文学理论专家、童书阅读专家给出的诸多箴言中,这样一种观点为不少人所提及:孩子的阅读世界,离不开家长的引领,但这并非一种小心翼翼的“安排”,而是需要保留些许未知的冒险。因为———阅读是无声的滋养,童书赋予孩子的初始印记,未必在于字面的知识、道理,而更在于由此开启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编者的话

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书

【法】保罗·阿扎尔

我所期待在一本书中能找到的,是以下这些元素:

我欣赏那些忠于艺术本质的书籍,也即是那些能提供给儿童们一种直觉又直接的知识形式的书。在它的身上,拥有某种简单的能令人立即察觉到的美感。它拥有能够激起颤动儿童灵魂的能力,并将这种震撼注入衍生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那些能够给予儿童他们热爱的画面的书籍。折射着周遭世界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既是解脱的力量,又是快乐的源泉的想象的画面,让他们能获得那么多可贵的幸福,在时间面前能令儿童们觉得安心泰然的画面。因为当岁月匆匆流过,他们将面对的是并不美好的现实。

那些能够唤醒儿童敏感的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情的书籍。让儿童走入人类伟大的情感中去,给予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感,无论是在面对动物还是在面对植物时,那些不会教导他们鄙视世间万物,以及人类本身神秘现象的书籍。

那些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让他们了解,智力与理智的练习,并不一定是立即有用或者纯粹实用的。

我欣赏知识丰富的书籍,但绝非那些企图占据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所谓的在丝毫不费力气中就能学到知识为谎言和借口的书籍。要知道这绝非事实,有很多东西必须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学到。我欣赏不将语法或者几何知识拙劣地装扮起来的博学的书籍;那些真正含有教学技巧和适当深浅的书;那些从不对年轻的灵魂强行灌输,懂得在他们的心中抛下种子,让它慢慢生长的书。我欣赏那些对知识有清晰敏锐了解的书,它们不会认为学识真的能解决世界上一切的问题。

我尤其欣赏向儿童们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又是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那个叫佩罗的人,在描绘缤纷闪亮的故事的同时,也智慧而优雅地告诉读者们,千万不要弄错了关于男人女人和小孩们的心。他总是在故事里充满了观察,却又不让人觉得沉重。在轻描淡写的描绘中勾勒着迷人的曲线,真实有力地远远地走进灵魂深处。在某种饱满的力量中,这一个个人物的身形将在心灵中渐渐成长成熟,在某一天将开出智慧的花朵。

比如《小拇指》里:“她虽然贫穷,可她依然是她们的母亲。”“这个皮耶罗是她的长子,她对他的喜欢超过了其他几个孩子。因为他的头发有那么点红红的,而她的头发也是红红的。”

比如在《穿靴子的猫》里:“国王对他悉心照料。在赐给他众多华丽的衣衫后,他看起来光彩照人(因为现在的他不但相貌英俊,还穿戴考究了)。国王的女儿觉得他很是得体,卡拉巴斯侯爵用尊重又温柔的眼神看了她几眼后,她立即疯狂地爱上他了。”

比如在 《睡美人》里,沉睡了一百年的公主,醒来后看见眼前英俊的王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您是我的王子吗?您的等待是有意义的。”如同诗人芬乃伦所说的,这些故事比那些粗鄙的人以为的要有用深刻得多。

最后,我也欣赏那些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它不是那些无需亲身经历,无需任何努力,由最强大的人群来决定其形式模样的道德准则。我欣赏的,是那些努力让真理永远地存在下去,并且不断推动激发着人们内心生活的书籍。他们告诉人们,不受利益驱使的忠实爱情,终有一天将有所回报;欲望、嫉妒、贪婪是多么的低贱丑陋;满心邪恶,谎言出口成章的人,最终将变成一个一开口就吐出毒蛇和癞蛤蟆的人……总而言之,我欣赏那些维系着人类信仰与公正的书籍。再让我们来听听佩罗是怎么说的吧:

“当孩子们还不具备品尝赤裸裸的真实的能力时,将真理用适合他们幼小生命阅读的文字包裹起来,让他们在阅读中将其咽入肚中,岂不是所有父亲和母亲们最光荣骄傲的一项工作?这些还未经任何腐蚀的纯真率直的灵魂,总是饥渴地吸收着隐藏在书中的信息。看看当故事里的男女主角们还深陷在灾难中时他们的忧伤和紧张,再看看当幸福降临时他们的欢呼雀跃;还有在历经坏人们的各种恶劣行径后,当他们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惩罚时,孩子是多么地高兴。”

我知道要满足所有的这些条件是非常困难的。相对于写给成年人的书,这些优点在童书中显得越发重要和必不可缺。因此,扭曲年幼的心灵,利用某种便捷制造生产虚假而令人难以消化的书籍,以廉价的道学家和博学人士做装点,忽略这些本质的优点,即是我所称之为的“对儿童的压迫”。

(摘自《书,儿童与成人》,【法】保罗·阿扎尔著,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别用提问践踏孩子们的幻想世界

【日】松居直

有些妈妈每读完一本书,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孩子提一些问题。

这本图画书有意思吗? 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你最喜欢哪一幅画? 这本图画书都讲了些什么呢?老爷爷怎么了?老奶奶说什么了?大灰狼刚开始干了什么?后来怎么样了?最后呢? 一共有多少只羊啊?小猪又有多少只呢?大灰狼和小猪加起来一共有多少? 知道为什么小红帽会被大灰狼吃掉了吗?对别人好一定会有好处的,你也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哦……

这样的问题写多少张稿纸也不够用。

但是,你有没有在不由自主中向孩子提过类似的问题呢? 是不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图画书对孩子的最大效果?

通常孩子们被称作是“提问大王”,实际上很多妈妈们也是很厉害的“提问大王”。

当读完一本图画书后,提问已经变成习惯时,孩子们会怎么想呢?听妈妈读图画书,对孩子来讲本应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一想到听完后妈妈会提问题,孩子们便会在听故事的途中想象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妈妈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定类型的),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准备。一会儿妈妈肯定会问哪里有意思,得记住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只小猪,这是第七只羊等等。

像这样,孩子们是不可能高高兴兴地听完故事的。本来觉得故事很有趣,快要沉醉在故事中,进入故事的世界了,孩子们却要不由自主地自己刹车,为听完故事后可能被提的问题做准备。当再次快要进入故事的时候,突然又会想起听完后妈妈可能会提的问题。在这种心神不定的状态下孩子们听完故事,然后迫不得已地接受妈妈的读后指导。长期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开始厌烦听妈妈读图画书故事,开始讨厌图画书。

对孩子们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图画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请你想象一下每读完一本书后要迫不得已地说感想时的那种厌倦感。其实孩子们也有相同的感觉。妈妈自己厌烦的事,孩子们同样也厌烦。

不停顿地一直念下去,是我们为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在大多数的场合下,特意提一些问题实际上是为了大人们的自我满足。当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与孩子对话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注意自然才对。

当你读完一本很有趣的小说,有时会特别想和人交流,而有时则很想默默地仔细玩味读后的感动。我认为读书不在于阅读的过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完之后的那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宝贵而充实的,当我们与自己的体验相对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时,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

打开图画书的封面,从听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个瞬间开始,孩子们就渐渐进入了故事的世界,踏上了故事世界的旅途。即使故事结束,孩子们依然会停留在故事的世界里,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令自己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可就是在这段珍贵的时间里,大人们却无情地用各种问题践踏着孩子们的幻想世界。请问,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念图画书给孩子们听呢?

(摘自《我的图画书论》,【日】松居直著,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故事可以滋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澳】苏珊·佩罗

一位母亲曾把自己似乎颇有几分神童禀赋的九岁儿子带到艾伯特·爱因斯坦面前,问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数学。爱因斯坦回答说:“试着给他讲些故事。”这位母亲坚持问关于数学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我第一次读到爱因斯坦对故事和想象力的看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还是个实习老师。我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想读读看为什么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个数学天才,会把想象力思维置于比“知识”更重要的层面。他认为,知识仅仅局限于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将要认识和理解的一切。在爱因斯坦看来,想象力是进步之源。他说,伟大的发明需要一颗富有想象力的心。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使我第一次把故事、想象思维和教育联系起来。24岁取得教育学位后,我便参加了工作。不到六个月,我就第一次体验到了“故事”对儿童想象力的影响。

我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所幼儿园当助教。离圣诞节还有几周时,老师决定使用《胡桃夹子组曲》中一个跟圣诞有关的故事。她计划请“糖梅仙子”到班上拜访,需要有人装扮成仙女。老师让我相信她的决定,去扮演这一角色。记得我先是认为这个想法很好笑,觉得孩子们一定能认出我,从而破坏神秘的气氛。

圣诞节那天,我在游戏时间从课堂上消失了,到储藏室换上“仙女”穿的衣服。我穿的是母亲的白缎子婚礼衬裙,一只手拿着金星魔杖,另一只手提着一篮子的“糖梅”———红色玻璃纸包着的坚果和葡萄干。

同时,老师已经让25个孩子在她身边围成一圈,在指定的时刻,我紧张地跳着舞来到圆圈中间。孩子们充满敬畏地坐着!老师开始弹奏故事里的音乐,我给孩子每人分了一颗糖梅。我正分着的时候,一个刚满六岁的大一点儿的男孩,伸手摸了一下我的裙子,睁大眼睛说:“我从没摸过真正的仙女呢!”

我换回平常穿的衣服后,出现在花园里,孩子们正在玩耍。他们中有些人依然小心地拿着他们的“糖梅”,要等父母来了才舍得打开。另外一些正慢慢地吃着,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孩子们看到我,便大声喊着说:“苏珊,你去哪儿了,你刚才错过了糖梅仙子了!”

这件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要理解一个孩子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我首先着眼于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的不同之处。在接受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研究过儿童的发展,了解到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通过对我自己的三个儿子和我班上孩子们的直接观察,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大人截然不同。生理、情感、人际交往和认知的不同似乎可以用成熟和成长来合理解释。

但是想象力呢? 它不同于人类其他大多数特质,想象力的力量一开始就巨大无比,令人惊诧,但是它会逐渐萎缩! 记得小时候,我的想象力能够把我送上云端(那些云一会儿变成奔马,一会儿变成海豚或者巨龙),也能带我翻越高山到别的镇上去 (我会想象自己随着门前的铁路去往充满奇遇的广阔世界)。这种力量甚至能使我融入花园里的植物,花儿和虫儿,与它们那颤动着、悸动着的生命合而为一。回到彼时,我记得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唾手可得的感受———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然而所谓的“成长和发育”期结束后,我成了一个想象力匮乏的成年人,需要努力激活我的想象思维。我的很多成年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那么对此如何解释呢?

我疑惑了很久。就在最近,我有了一次令人愉快的发现。这给了我这个讲故事者极大的鼓舞。欧文·巴菲德在《物质、想象与精神》中,描述了两种实体———精神的与物质的,“隐藏”的与“日常”的。但是他并不是让我们成人把这两者绝对对立,非此即彼,而是建议在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这条连接着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桥梁就是“想象力”。

这些诗意的启迪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故事和童话对于孩子是那样的清晰明了,因为孩子还处在那样一个更梦幻的阶段,既对物质实体开放,也对更微妙的、精神的实体开放。还有什么比丰富的故事王国中蕴涵的真理能更加直接地接近孩子,更适合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吗?

有人曾经问我六岁的儿子,他为什么喜欢童话故事,他说:“因为他们想的就是我所想的。”这童真的智慧帮助我在理解的链条上建立了又一个链环———对于孩子,想象的世界与精神世界就如同物质世界、如同日常生活一样真实。孩子似乎有能力如蝴蝶般在想象之桥来回穿梭。

一位年长的导师曾跟我说过,讲故事者的旅程是一种“精神寻求”。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我不知道讲故事跟精神性有什么联系。现在我明白她为什么这样想了。故事可以滋养我们的想象力。

(摘自《故事知道怎么办》,【澳】苏珊·佩罗著,重本、童乐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阅读

关于童书阅读,听听国内专家怎么说

童年的养育便是成年之后的能力和水准,趣味和智慧!

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成年人不是都能胜任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成年人不是依靠了现有的水准,就可能相同地愉快乃至引导的。尤其是年纪幼小的孩子,父母更是百分之一百的选书人;父母这个第一读者决定了第二读者的孩子有没有机会阅读到一本真正的好书,或者其实一直都是在布置他们阅读着平庸的书和故事。

———梅子涵

图画书的第一读者是谁?那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双重读者的概念,我很坚持。了解大人在亲子共读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问图画书对孩子的好处,更重要。

关于大人在亲子共读中的角色,有两点:第一,为孩子选书,买回家,摆在孩子身边。孩子就没有不喜欢图的,他会很好奇,他的小手会在图画上指指点点的,他会看,他会央求妈妈讲这都是什么故事。人都是从发展触感开始的,你把书放到孩子手上,让孩子自己来翻,感觉翻书的感觉。爸爸妈妈看到这个场景时的感动,绝不是三四十块钱能衡量出来的。一本好书会陪伴孩子很久,当很多年后回首,你和你的孩子还会记得这本书,这个意义重大。

而第二点,是要陪伴孩子,读给他听。亲子共读是一定要一些瞬间,是只属于你和孩子两人的。比如,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你在被窝里搂着他,和他一起读《下雪了》,你会看到他一脸的神往;比如你给他读一些搞笑的图画书,《圆白菜小弟》《大卫不可以》,你知道吗,小孩子听到了会往地上跳,会笑得快要从椅子翻下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这样感动人的瞬间,这样快乐的瞬间。

你要知道,读书不是用来打发孩子时间的工具,而是一个媒介,它是你们之间的爱、感动和回忆的载体。图画书里面最隐秘又最深厚的东西,是爱;而现在说回来,图画书最大作用不是养成阅读习惯,而是妈妈读给孩子听,让书和妈妈的爱的感觉在一起,变成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彭懿

图画书被批评得最多的就是它的字太少,买图画书的人常有这样的想法,这么少的字,没什么用。但是要知道,好的图画书里,图画发挥了很大的功能,但是文字并没有退到外面。当然我这里说的图画书也包含了无字书,那是一种例外,大多数图画书是文和图搭配的。文字其实受到了一种约束,但是它努力地发挥它的作用。这种严格的约定非常类似于诗歌的创作。所以好的图画书的文本真的跟诗歌一样,诗画。

越是优秀的图画书,你越是无法具体定义它的用处,而且越是用一种无用的心态去和孩子分享,可能它的用处就越大。图画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够帮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而这种爱是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解阅读之外,能够学习爱本身,这是一种大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

———阿甲

华媒聚焦十九大:中国开启新时代 将成世界稳定之锚
一边为孩子倾其所有,一边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90%的中国孩子正在每天经受残忍的“精神虐待”
孩子渴望听到这4个字 你说过吗?
带着孩子试试,从2D图画变成3D图画
父母包办太多,孩子自主性欠缺:00后的教育问题引家长深思
学校就是要守护孩子的童心
上海选手杨山巍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老外看中国 | 十九大报告有哪些亮点?世界主流媒体这样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透露———谭盾杨丽萍新作明年艺术节世界首演
【文汇教育】华东师大的这些年轻人,如何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新阅读·推荐】类型文学里的冷酷与温情
【新阅读】平静生活下的暗涌
学前孩子的这些“行为密码”,父母必须读懂
【阅读西方】《现实主义的乌托邦》
【阅读西方】《早上好,是我,护士!》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牙齿,干货全在这里
【阅读西方】《粘手指:詹恩·温纳和〈滚石〉杂志的故事》
观众不会辜负真情感真生活真英雄
好吃 独特鲜嫩的大闸蟹就藏在魔都这些地方
送人没面,扔了可惜,孩子的旧衣服你是怎么处理的
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上海崛起世界“最集聚”大科学装置群
【新阅读】集毁誉于一身
【新阅读】让记忆说话
温馨!摄影师妈妈为孩子拍照记录成长
孩子做这些运动长不高
孩子6岁之前 慎用挫折教育
孩子开灯睡觉有哪些坏处
每天睡前亲子阅读 好处多多
《名家童话智趣阅读·安武林卷》上海国际童书展新书首发
印度摩托运58人再创世界纪录 此前曾创下56人纪录
中华民族文字原点成为世界共同记忆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孩子的5个心理障碍你懂吗?
【阅读西方】《一战海报:一百周年纪念版》
顶着“活动”帽子的“杯赛”被叫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