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潍坊学区推进学区化办学新思路新方略新举措纪实
进行“学区化”办学试点,是上海市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的题中之义。
浦东新区教育局倡导学区化办学,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第三教育署和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的积极支持下,潍坊社区所辖的7所中小学“抱团取暖”,推出了“潍坊学区化办学项目”,旨在“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发展、集成创新的办学新格局,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并最终实现“同一学区内不一样的学校具有同一样的精彩”。
学区化,并不是简单地按学校地段组合,而是有着创新探索的必要。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校长袁钫芳强调,承担义务教育的共同使命让我们走到一起,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想在一起,学区化要在资源共享上做出新文章,在共同发展上求得新思路,在丰满办学特色上取得新成效。
通过三年的努力和摸索,“潍坊学区化办学项目”在形成共识、科学运行、资源共享、特色同创等方面屡有创新,初步形成了具有潍坊区域特点和学区化办学特色的格局,对各自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正能量。
背景
不同学校在同一个街道“联手”
潍坊新村街道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浦东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的社区之一。
潍坊街道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所,即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洋泾中学东校、民办新竹园中学、民办洋泾外国语学校、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明珠小学、竹园小学,学生总数约为12000余人。经过多年努力,这些学校都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已经或正在形成办学特色。
地域相同,责任相近,教育相融。2015年4月,随着本市和浦东新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推进,由这7所学校组成了“潍坊学区”。
“潍坊学区”成立以来,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第三教育署的指导下,在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的共同参与下,从课程开发与共享、师资联动与提升、文化互动与融合等入手,形成具有潍坊区域特点的、有助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为实现本学区“不一样的学校具有同一样的精彩”奠定了基础。
共识:源于“使命意识”的“分享特色与扬长辐射”
学区化办学,不是拉郎配,而是使命驱动下的“共同体”。对此,7所学校的领导都有清醒的认识。
事实上,7所学校各有所长,为学区化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把潍坊学区7所学校比作7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那么学区化项目就是要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大大提升其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而串联这些“珍珠”的线就是“共享与互通”这条基本原则。
这7所学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经过多年努力,竹园小学的“作文教育与学生发展”、浦明师范附小的“作文教学与人文发展”、明珠小学的“智慧课程”、东昌南校的“赏识教育”、洋泾东校的“六个一课程”、民办新竹园中学的“小班化及自主学习”、民办洋泾外国语学校的“个性化课程”等,都已经或正在形成学校的特色。
[实录]
竹园小学:“作文育人”
竹园小学一贯坚持“作文育人”,是远近闻名的“作文特色学校”。2016学年第一学期,竹园小学担任学区“轮值”学校,校长田荣俊非常重视和支持,认为这是学校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竹园小学不仅充分展示了“作文特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而且设计了一系列以“作文”为主题的活动,让学区每一所学校,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能参与其中。这里,不仅有常见的“作文教学展示课”、“‘潍坊杯’学生作文竞赛”等“保留节目”,还有亲近大师、聆听作家讲述文学成长之路、分享创作故事的“大作家小作家见面会”;揭开文学刊物编辑出版的神秘面纱,与编辑叔叔、阿姨面对面交流的“探访编辑部之旅”;“我为竹园添光彩”演讲比赛;名师和学生谈哲学、聊写作;还有“剧本海淘:亲子合创小剧本”等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机制:基于“能者为师”的“牵头作用与轮值当家”
潍坊学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各有精彩”。学区的成立,为“经验”的共享搭建了平台。但如何有效运行需要大胆探索、实践。
学区成立的第一年,是由牵头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主持工作。这一年工作的重心是完成学区的组建,形成基本工作流程和制度,包括学区组织机构的确立、三年规划纲要、议事规则等。2015年10月22日—23日,成功举行了第一次“潍坊学区化办学试点展示研讨会”。在全区“试点”刚启动的这个时刻,潍坊学区以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以“议事规则”为主体的“学区化试点模式”,为全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模仿的样本。
第一年运行时,潍坊学区就根据本区域学校发展特点,确立了“能者为师”的原则。经过一年的试点,又率先推出了“轮值制”———即每个学校轮流主持一个学期的学区工作。在此期间,在学区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轮值”学校不仅要承担具体实施的责任,组织好学区名义开展的活动,更有义务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活动”之中,凸显“轮值”校的特长,还需要让其他成员学校在参与过程中,梳理自身在相近领域的经验和做法,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年来,“牵头与轮值”模式的实施,不仅促进学校梳理并呈现自身特色提供了平台,更是一个自我提炼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过程。
[实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牵头学校的责任”
2015年3月,学校接到第三教育署的任务,作为潍坊学区化办学试点的牵头学校如何名符其实,“牵头需要做什么事情”? 虽然学校也参与过原来浦东的以“学段”为基础的“学区”,参加过“结对双赢”等为载体的“校际办学联合体”,但区域层面跨学段的“学区”却是第一次。
通过与第三教育署丁黎忠署长和其他学校校长的多次讨论,学校感觉到,潍坊街道的学校均有较好的传统,办学特色已有雏形。2015年上半年工作重心放在组织架构和议事规则等机制的建设上。在“探索学区化工作常态化”为主线的同时,围绕着“学区资源利用最大化”、“特色课程区域内共享”两个主题,探索区域内跨学校、跨学段资源共享的路径和方法,推出了由潍坊街道综合事务办公室为主承担的《区域内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探索》、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为主承担的《基于网络的初中生学习诊断系统的开发与共享》、以洋泾中学东校为主承担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以明珠小学为主承担的《使用智慧数学读本构建智慧型课堂成果共享》等八个项目。
潍坊学区的学校都属于“高位发展”的强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文化。为此,确定以“扬长补短”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能者为师,互惠共享”作为工作策略。2016年年初,工作组修改议事规则,确定实行“轮值”召集人制度,明确规定每个学校负责一学期的“轮值”召集工作。“轮值”召集人由工作组会议推举确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实施“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本校办学特色和成果,并组织展示和交流活动。更多的学校通过“轮值”,有机会梳理和展示他们的办学特色和经验,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位“均衡”的目标。
运行:奉于“行动为媒”的“资源共享与特色同创”
“学区”不是摆设,要有“行动”,这是共识。在“轮值”基础上,潍坊学区所组织的“行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特色呈现”与“全体参与”实现无缝链接。
“轮值”学校自然选择他们在某一方面比较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主题”,通过行动,把“特色”充分呈现出来。其他成员学校也不做“旁观者”,而是围绕这个主题,挖掘、梳理本校在这一个“点”上的过去或许不太注意的案例、活动,与兄弟学校分享。从2015年至今,这种模式,很受欢迎。
[实录]
洋泾外国语学校:“外语”与“科技”学区展示成立于2007年的民办洋泾外国语学校,外语、机器人是特色课程,早在2015年就与学区内的浦师附小等学校挂钩、结对,他们的老师送教上门,将《短跑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向学区内开放共享。2017年上半年,他们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查学雷作科普讲座《中国载人航天》,全学区兄弟学校师生都可以去聆听。
2017学年第一学期,恰逢该校10周年校庆,同时又正值学区的“轮值”学校。他们充分发挥外语特色,组织了面向整个学区的“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学生英语基本技能比赛”、“科技课程教学研讨”、“学生科技作品展示”等系列活动,受到好评。
“资源共享”是学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泛泛的“共享”不同,潍坊学区采取的是以“主题”为引领的“资源共享”。这一做法与“轮值”和“行动”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浦师附小:古诗文系列反响热烈
2016学年第二学期,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承担学区“轮值”。他们从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各学校的关注焦点出发,确定以“诗心点亮校园”为主题,从“教师基本功”、“古诗词教学”、“师生诗、书、画展览”三大板块切入,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探索。3月16日的基本功比赛,潍坊学区中小学40多位教师参加。比赛分为钢笔字和粉笔字专场,以古诗为书写内容。参赛教师认真书写,特邀评委以专业眼光进行评分,并在多种场合展示获奖作品。比赛,让不同学段的老师们体会到汉字书写重要性,也看到了差距。
书、画教育,是潍坊社区家长们一贯比较重视的领域,自然也是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不少佳作。“师生原创书画作品展”,提供了相互切磋的机会。展览征集到的150幅佳作,经装裱,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潍坊社区文化中心展出整整一个月,也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潍坊学区学校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在征集到的数百首原创诗歌中,经筛选汇编成的《青蓝诗集》,颇受欢迎。这本诗集中,既有小学、初中学生的习作,也有洋泾东校杨华校长、浦师附小金春雷校长等在诗坛有点名气的作品。著名诗人李天靖欣然为之作序。这是潍坊学区学校“诗教”成果的一次交流。
“一校一课”展示活动,更是集“资源共享”与“教学研讨”于一体。鉴于“古诗文教学”在中学和小学都是难点,展示的主题就定在“中小、幼小衔接”上,通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相互观摩,关注点就是“中小对接的策略”。
5月11日在浦师附小东城校区举行的“诗歌点亮校园活动”,无疑是这一系列活动的高潮。潍坊学区、花木学区、小学公民办结对学校、新优质学校集群的老师们,济济一堂。
“特色”,不能也不应“藏之密室”,而应该与大家共享;“特色”,不应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应该在动态中形成和发展。潍坊学区的学校都意识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道理。因而,在学区的互动、交流中,不忘学校“特色”的共享、共创。
[实录]
洋泾中学东校:“六个一课程”
洋泾中学东校被推选为“轮值”学校以后,第一项工作是梳理提炼本校的特色。“六个一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引人关注,是指:学校将为每位学生提供“一项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一门最喜欢的艺术课、一门最喜欢的文化精品课、一项最喜欢的科技活动、一项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项国内外学校交流互访活动”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其次,确定既有助于“呈现本校特色,又有利于推进兄弟学校自我梳理”的主题。在与兄弟学校深度交流基础上,他们发现其他三所初中的“赏识教育”课程、“机器人”课程、“未来学问家”课程,以及三所小学以“作文”为主题,各具特色的作文特色课程,都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强项,可以作为交流和展示的内容。为此,他们确定了“轮值”主题———互联网+课堂教学背景下戏剧等元素在基础型课程中的渗透。
第三,精心组织好“大活动”。经过精心准备,2016年4月28日,洋泾中学东校组织策划了“主题展示活动”,除了洋泾东校的老师通过 《戏剧表演与写作训练》 和《Seasonalchanges》两节课、杨华校长的主题发言《学区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呈现“预设主题”外,还通过14块展板,展示了各校围绕主题的办学特色。
明珠小学:“智慧课堂”
“和智慧一起幸福成长”,是明珠小学的办学宗旨,“基于学生差异发展的智慧教育”,是他们多年来打造的办学特色。作为“明珠集团”的领衔学校,他们主持开展的“为智慧的生长而教”主题活动,围绕教学,围绕课堂,围绕教法、学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交流和共享。作为潍坊学区的成员单位,他们同样敞开了大门,让学区的教师受益匪浅。
“为智慧生长而教”的活动,分携手名师、同台交流、对外开放等三个系列11个场次进行。其中携手名师系列由全体参与学校联动参与,同伴互观和对外开放系列由集团成员学校同步或选择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了让“智慧课堂”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智慧地活动,进而形成其智慧人格;让“智慧课堂”引领教师智慧地教学、智慧地活动,进而成就其智慧人生,与此同时,用这种独特的智慧文化滋养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民办新竹园中学:“少与多”的辩证法
民办新竹园中学是潍坊学区另一所民办初级中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本着“夯实基础、培养特长、注重规范、发展特色”的办学理念,从学校管理、学生德育、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夯实学校根基,丰富发展内涵,培育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打造“学生喜爱、家长满意、教师自豪”的一流民办初级中学。学校一直倡导“作业少、活动多、课堂活、效果好”而令人关注。参与潍坊学区活动,他们以项目为载体,注重资源经验共享,谋求共同加快均衡发展,从发展一定是基于交流与共享、一定是基于视野的开拓和资源的互动的认识出发,走在一起,交融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分享办学特色,让特色在同创中升华。
感言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
■丁黎忠
我们知道,“学区”对于浦东的学校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实现共同发展”的阶段性探索,十几年前,曾经是探索适合浦东特点的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的形式之一。2014年底提出的“学区”这一术语又重新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这种以街镇为单位的“学区化办学”与原来浦东的以学段为基础的“学区”,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模式。2015年初,三署组织专门力量对所辖六个街镇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确定以潍坊街道作为三署的试点。潍坊街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比较丰富的资源,竹园小学的“作文特色教育”,浦明师范附小的“人文教育”,明珠小学的“智慧课程”,东昌南校的“赏识教育”、“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领袖课程”,洋泾东校的“戏剧教育”、“语文诵读教学”等都已经或正在形成学校的特色。潍坊街道历届领导一贯重视教育工作,与教育署及辖区内学校有着良好的关系。2015年3月,第三教育署以“共同走向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正式启动。
在实现第三教育署学区化办学“全覆盖”以后,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有三点设想:其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学区的运作机制,探索处理好“学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区与其他“集群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其二,不忘“初心”,要从本区域特点出发,根据本学区“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等要求,在“课程共享”、“资源共用”、“师资流动”、“经验交流”、“学段衔接”、“家校社互动”等方面开展工作,让各成员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社区各个方面能体验“集群办学”的优势和成果,有明显的“获得感”。其三,注意发现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经验,遵循“源于行动、基于经验、释于理论、形于程序、成于应用”的路径,按照“可复制可模仿、学得会用得上、合目标有特色、有共性有变式”的要求,形成新模式。
新形势下的学区化办学需要不断探索,我们任重道远,砥砺前行。
(作者为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