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卓越中彰显“上海制造”优质品格———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系列评论
殷德生
核心观点
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又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发展高端制造,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从品牌营销、质量提升、标准引领、研发设计、精细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提升产品品质、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端制造能级,彰显出“上海制造”的优质品格
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重构上海产业经济战略优势的举旗定向之举。
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又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发展高端制造,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从品牌营销、质量提升、标准引领、研发设计、精细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提升产品品质、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端制造能级,彰显出“上海制造”的优质品格。
拥抱创新,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上海制造”具有深厚的历史优势。海鸥牌照相机、永久自行车、回力牌球鞋、上海牌手表、英雄牌钢笔……“上海制造”,曾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这些品牌蕴涵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面向未来,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关系到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上海城市发展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城市的强盛和繁荣。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支点,形成了一大批经久不衰的品牌,承担了诸如大飞机、AP1000核电设备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的制造任务,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支撑了我国世界制造业大国地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制造方式变革,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我们要洞察趋势、把握态势,积极主动拥抱创新,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着力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上开疆拓土,着力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调结构、转方式
“上海制造”是“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的重要支撑。更好服务全国、带动区域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打造“上海制造”品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去年上海出台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亮出了制造业“振兴计划”:未来5年,上海市将建10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00座智能工厂、创1000项高端工业精品。今年11月14日,《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目前,上海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虽然,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继续释放,但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
———六大重点行业 (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 增长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4%,而六大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2.1%。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能。上海加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制造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上海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和非居民用户天然气价格,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企业税费负担切实减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不断下降,促使制造业不断拓展内生性利润增长空间。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上海“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到2020年,上海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要清晰把握新时代上海的资源禀赋,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聚焦重点领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端制造能级。
———推进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上海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升优势和战略产业发展水平。
———提高上海制造业国际化水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优势,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支持企业走出去。
———促进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与上海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上海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上海制造”当仁不让地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只有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新的不平凡业绩,方能豪迈地说:我们没有错失时代的机遇,没有辜负历史的托付。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