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消费城市,上海在路上——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谈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新民晚报记者 沈月明解放日报记者 吴卫群报记者 黄启哲第一财经记者 乐 琰
几乎每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都堪称“购物天堂”。纽约、巴黎、东京、香港……情不自禁地买买买,是一座城市不可抗拒的魅力,也是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上升力。在日前中共上海市委举行的学习讨论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把上海打造成国际消费城市。目标在前,上海是否已经成竹在胸?上海购物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未来的愿景是什么?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尚玉英。
商业文明,是上海最优质的基因之一
上海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城市。这两年青浦青龙镇的发掘,揭开了青龙港在唐宋时期一度辉煌的国际商贸历史。上海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市镇由此而生。特别是上海开埠之后,有着浓厚商业基因的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一跃而成为远东地区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从此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兴衰起伏,商业始终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支柱之一。
几十年前,一位外来客在上海的购物路线或许是这样的:火车刚一到站,便直奔南京东路和淮海中路,在第一百货买一小绞“拆零供应”的毛线。那里的“老法师”营业员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分毫不差。打开一张亲朋同事临行前凑的代购清单,雪花膏、羊毛衫、收音机……长长一串。事情办完了,在转角邂逅泰康门口买鲜肉月饼的长队,手捧着新鲜出炉的月饼,去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最新的电影。离沪之前,再去城隍庙“扫尾”,给家中孩子买几包心心念念的五香豆和大白兔奶糖。
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标性商业街区是上海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上世纪初,南京路上四大百货争奇斗艳。全国第一家引入“日光灯”的商业场所、第一家装冷气的大楼,都汇聚在这“十里洋场”。率先引入百货公司概念的先施公司,就将百货与旅店、乐园融为一体,可以说是今日购物中心娱乐、购物、餐饮“体验式消费”的先驱。
一大批上海老字号品牌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资源。从杏花楼月饼到大白兔奶糖再到哈尔滨食品厂的蝴蝶酥,是儿时梦乡里的“上海味道”;从百雀羚护肤香脂到上海牌手表再到凤凰牌自行车,是飞扬青春对优质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上海购物的美好体验,不仅仅来自气派的百货大楼和优质新奇的商品,同样也来自优秀的服务品质。重服务、讲信誉是上海商业的另一张名片。“物美、价优、服务好”是上海购物历久弥新的标签。
几代中国人的温暖记忆,积淀的是上海作为一座商业城市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说起上海商业的深厚积淀和优良传统,尚玉英感慨地说:商业文明是上海这座城市最优质的基因之一,对她的记忆与传承也是上海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坚实基础和原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