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大、去年清华,杨浦区连续两年进京揽才,带队的是区委书记,做政策推介的是区委组织部部长黄红。黄红说:“高校学子非常热情,预估100多人,来了300多人。”校方的感受是———上海也出来招人了!
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评价。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自带“人才流量”的城市———守得高地在,自有人才上门来;但当下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上海想要守住和扩大人才优势,需要长远谋划。
北京高校里来了新鲜的上海面孔
北京高校见过的招聘团队不计其数,但上海面孔很新鲜。
去年在清华,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说:“杨浦区比较‘旧’、比较‘弱’、比较‘小’,如果你选择杨浦区,你就选择了拓荒者喜欢的挑战和开创,选择了建设者的远见和未来。”结果,他们收到了1000多份简历,最终招聘25人,包括4名清华毕业生和2名北大毕业生。
今年到了北大,杨浦区以“上海的海淀区”自比,“杨浦区有大志向,要努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创新最活跃、创业最容易成功的地方。”他们此番带去了30个储备人才岗位、20个中学教师岗位以及17家企业的800个岗位。
“刷脸”产生的效应之一是北京高校对杨浦区有了印象。很多学生说,这跟我们以为的那个上海不太一样。“宣讲杨浦,也是宣传上海。”黄红表示,“校方告诉我们,清华大学最多时候有80%毕业生留在北京工作,现在去往外省市的越来越多,留京毕业生大约降到65%,去往外省市的学生选择广东的最多,其次是福建。”
上海应该向外传递求才信号,市委组织部指出:“要加大人才高峰建设的海内外宣传,扩大在全球高峰人才群体中的知晓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上海有理由感受到压力
上海历来是人才集聚的所在,同时也是兄弟省区市引才的目标地之一。人才好比活水,天然需要流动;但上海要“厚植人才优势”,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2017年12月30日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有几份广为传播的人才报告得到了关注:根据猎聘网数据,在2016年全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五;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中国职场全球化榜单”显示,中国职场全球化指数排名前五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但从海归人才流入流出比来看,杭州、南京超越北上广,分列第一、第二。
上海完全有理由感受到压力。市委组织部直言,目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效力尚未充分释放,政策落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人才发展生态系统还需不断优化,还缺少世界一流高峰人才。
有些人才政策申请者寥寥,就要改
以人才追求反观人才政策,组织部门看到了“不到位”。市委组织部提出,要继续推进上海人才“30条”落实落地,尤其要锁定推进中的“不协调、不配套、不落地”问题,强化政策实施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确保好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闵行区委组织部部长王观宝谈到,闵行区梳理人才政策,发现有几项措施出台至今申请者寥寥,“比如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创业资助政策,针对辖区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发明专利,门槛偏高,所以申请人数不多。这说明政策有效性不足,不符合人才需求。”王观宝表示,闵行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人才“30条”,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现有政策体系,尽早出台系统完整的综合人才政策。
青浦区委组织部部长蒋仁辉介绍,青浦区最近对个别人才政策作了微调,“有些住房补贴政策要求申请者房子必须买在青浦区,这样适用面太窄,政策利用率不高。经过商讨,区里取消了这个限制。”蒋仁辉介绍,人才创新创业多靠“团队作战”,政府部门的人才服务政策也要适时调整,青浦区去年共向100个人才团队发放5000多万元奖金,“钱是发给个人还是用于团队人才的相关项目,由用人单位决定,只要报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