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人才优势,看“流量”还要看“峰值”

2018-01-11信息快讯网

汪怿

核心观点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重视人才,关键是用好人才。要“尽最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眼于人才在科研、创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获得感、满意度,做好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上海面向未来的发展,第一资源是人才、核心因素是人才、战略优势在人才。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吸引集聚什么样的人才,意味着上海在国际竞争合作中能走多远。

“人才流量”彰显上海竞争优势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海一直是自带“人才流量”的城市———守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国际化优势,上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在沪创新创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0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96人,其中顶尖千人3人、外国专家千人计划人才2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10000人。《中国国际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2017)》蓝皮书显示,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是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特别是,伴随“科创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效应显现,越来越多诺贝尔奖得主把工作室设在上海,越来越多的“高鼻子、蓝眼睛”的海外研究人才与中国同事在同一个实验室一道攻关,越来越多在沪(华) 与企业合同期满的外国人选择在上海开启新的事业,越来越多“国际创客”受到中国及上海发展影响直接手提拉杆箱、背着背包在众创空间、国际孵化器、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业,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把上海作为人才、智力的重要来源地,通过发挥临沪优势、加大对接上海力度,把上海以及经过上海的人才、智力、项目、团队源源不断地引入当地。

厚植优势需补好“短板”弱项

尽管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竞争优势,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在人才发展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缺乏科技创新领域大师级人物,缺少旗舰型、引擎型企业和类似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柳传志、任正非等明星企业家。比如,缺少具有高潜力、能够把创业团队变为“独角兽”企业的青年人才。《福布斯》( Forbes) 的“30位30岁以下俊杰榜单”鲜见来自上海的青年人才,该榜单人选中被认为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或多个未来的马克·扎克伯格。比如,上海的“职员文化、白领情结”较为浓厚,科技人才冒险精神不足,创新团队“大兵团”协同创新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文化仍需进一步倡导强化。

厚植人才优势,上海还需要针对“短板”弱项、多方面发力。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确立和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拘一格降人才;

———把握全球创新、全球人才流动的态势,重点聚焦对创新创业具有决定意义的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突出人才整体竞争力、“高大洋”人才(高层次、大中型、外资企业人才) 影响力、“小青新”人才 (中小企业、青年人才、新兴业态人才) 发展潜力;

———加大全球布局和联系程度,建立与硅谷、伦敦、波士顿等世界级创新城市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室、国际孵化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研究、创新创业孵化,吸引和集聚更多海外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载体平台,既要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攻关项目落地,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吸引集聚全球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又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进程,共同引育高端人才,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重视人才,关键是用好人才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重视人才,关键是用好人才。要“尽最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眼于人才在科研、创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获得感、满意度,做好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在伟大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