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后的故事 | 垃圾里“淘”出优秀提案

2018-01-16信息快讯网

提案背后的故事 | 垃圾里“淘”出优秀提案-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提案工作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过去五年,市政协委员提交并经审查立案的提案共有4400多件,涌现出一批紧扣城市发展重大问题、事关百姓利益和热点难点关切的优秀提案。这一份份优秀提案,既见证了委员们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的努力与洞察,也通过落地转化推动着城市治理体系的提升,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色与优势。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提案背后的故事”,聚焦本届市政协一部分优秀提案诞生的前前后后。

围绕看似不上台面的垃圾处理,一直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问题。在本届市政协收官年的提案“最终评选”中荣膺特别奖的,是致公党上海市委提交的这项提案,或许一般人想像不到,为了这些提案,参与调研撰写的团队跑了数十次垃圾堆场、回收企业和相关单位,从外行变成了被专业部门认可的废弃物问题专家,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吸收后,推动完善了上海垃圾减量工作的制度与实践。

提案背后的故事 | 垃圾里“淘”出优秀提案-信息快讯网

把“垃圾网点”全跑上一遍

生活垃圾“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理念和治理水平的标志,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六年前,如何有效化解“垃圾围城”,答案并不像今天这般清晰。

谈起当初启动垃圾减量化课题的初衷,全程参与该研究的政协委员凤懋伦告诉记者,上海在十年多前就开始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其中的难点痛点?课题组从2012年起立项,随后三年更是连续追踪调查研究。

以循环经济的眼光来看,城市垃圾就是“城市矿山”。正如采矿那样,研究垃圾问题同样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强调要深入一线、获取一手资料,真正发现问题。他们曾在38℃的酷暑天顶着烈日来到堆成小山似的废玻璃堆,曾冒着难闻的气味现场查看垃圾分拣、中转和填埋场所。可以说,上海那些有代表性的垃圾处理场、回收企业、小区废品回收网点,包括“马路游击队”,能去的地方,他们都去过了。此外,课题组还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并下社区听取百姓意见。

提案背后的故事 | 垃圾里“淘”出优秀提案-信息快讯网

用“垃圾价目表”揭示症结

应该说,政协委员这组与城市垃圾相关的提案突出问题导向、直接瞄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

比如,十二届市政协一次会议提交的《持之以恒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案认为,上海垃圾“三化”当时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另一方面,本市垃圾处置能力仍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表现为分类回收网络覆盖率不高,资源回收能力不强,分类处置能力、特别是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能力不强。

提案认为,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相关经费、人员和装备没有完全落实,同时,推进垃圾“三化”缺乏刚性计划,政策支撑也存在不足。为此,提案建议上海要力求做到“四个到位”,也就与垃圾“三化”相关的资金、场地、装备、人员必须到位。

这组提案的新看法是: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必须打通两条“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完善利益引导机制,提高各方积极性。事实上,这个观点此前在行业内少有人提及,通过课题组的梳理,它逐渐成为这组提案的“主线”,尤其是在两份关于废玻璃和电子废弃物处置的提案中,“两链贯通”的视角切中痛点。

具体来说,这两份提案通过周密的调研走访发现,上海虽然形成了充沛的废玻璃、电子废弃物处置产能,但回收处置环节做得不好,产能长期“吃不饱”。归根到底,和回收纸张、回收废塑料这两个价值链和产业链贯通的领域相比,废玻璃对回收企业来说无利可图,“对居民废玻璃瓶回收利用价值链末端价值不能有效回馈前行到始端”。电子废弃物也是如此。作为佐证,课题组甚至还详细搜集了废弃物回收各环节的价目和利润,形成图表,当了一回这个这个特殊市场的专家。

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告诉记者,这一系列提案提交后,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获得积极反馈。目前,垃圾分类在上海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了全面推进的体制机制,提案中的许多建议已经得到采纳和借鉴。具体操作中,针对装备不到位导致的垃圾在社区分类、在运输时混装的情况,上海增配了垃圾运力,目前已经基本普及分类运输。对于垃圾分拣、分类的场地和资金,上海也在近几年不断采取措施予以保证。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