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后的故事 | “红色基因”融入光荣之城文化底色
上海城市文化经历了三次大融合,积淀形成了“开放、规则、精致、时尚”的城市文化内涵,留存了中共一大会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空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将重点强化革命遗址等专项保护,集中展现上海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多元交融的文化特征。目前,上海已启动一大会址改扩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这是一笔十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也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正照亮上海这座城市,有一份市政协提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是由市政协委员俞亮鑫、王丽萍、厉震林等人联名提交的提案《关于上海重视红色资源、为纪念建党百年早做准备的建议》。这份提案刚刚获得市政协2017年优秀提案特别奖。
他,怀着紧迫感递交“红色”提案
俞亮鑫是全国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多年来,无论作为记者还是市政协常委,他始终奔走在一线,笔力千钧书写报道与提案。履职五年,他特别关注红色资源的发掘和弘扬。
提交关于红色资源的提案,俞亮鑫确实是“有感而发”:几年前,他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方有过数次深度交谈,得知中共一大会址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式微倾向,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党的诞生地”在上海。深为震惊的他,着手展开调研,发现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虽多,但保护利用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场地小,接待能力与其他革命圣地相比差距明显,对外推广手段有限。
怀着紧迫感,2015年新年伊始,他与几位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明确提出尽早建立“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开发“红色旅游区”、拍摄公益宣传片等建议,并在当年市政协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呼吁重视上海的红色资源,尤其是中共一大会址,因为它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历史长征的出发地,也是中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
掷地有声的提案与发言得到了上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第二年,中共一大会址传出重新装修的消息,展厅面积从470平方米扩至1000平方米,成为喜迎建党95周年的一大亮点;2016年年底公布的《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首次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写入其中,提出上海将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品牌、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红色文化创意品牌,要把上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俞亮鑫也成为了大型纪录片《诞生地》的撰稿人,他通过采访党史专家,揭秘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引发观众浓厚兴趣。去年年底,在此传来喜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启内部试运营,预计今年3月面向公众开放。
“初心之地”期待成为红色源头风貌区
自2015年起,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把“挖掘上海红色资源”作为重点课题,走访了贵州遵义、浙江嘉兴南湖等革命圣地。委员们建言热情更加高涨,正式提出打造“红色源头一平方公里历史风貌区”的建议。目前,这一建议已得到高度重视并正在付诸实施。
“调研越来越深入,我越感觉责任重大。”据俞亮鑫估算,上海有革命历史遗迹约657处,现存遗迹440处,但重中之重就是这片以党的诞生地为核心的“红色源头”。中共一大会址周边,星星点点密布着十多处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老渔阳里2号、诞生了第一个共青团组织的新渔阳里6号、中共一大代表集体食宿的博文女校、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故居、印刷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等。
这一系列红色旧址和遗迹,与中共一大会址一起,共同记录了一个伟大政党酝酿、筹备、发动、联络、成立、宣传、开会、办公、生活以至指挥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这些红色遗迹彼此相隔不远,步行数分钟可达。当年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奔忙于此,这里是他们的‘初心之地’。”俞亮鑫表示,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故事,把这片一平方公里的历史街区整合成一个“红色源头风貌区”,就是在挖掘一座富饶的城市精神宝库,“建党时所蕴含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等精神,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一脉相承,鼓舞着我们不断奋力前行。”(记者 史博臻)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