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篇背诵古诗文仅达高中生“低标准”!学习传统文化须讲究“时序性”
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中小学课堂。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日前正式公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高中语文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至72篇 (首),包括32篇文言文和40首古诗词。而2017年秋季学期启用的教育部统编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也大幅增加。
“回归”引来语文教师的拍手称赞。增加古诗词背诵篇目,对于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大有裨益。不少专家提醒,传统文化学习可遵循“科学性”和“时序性”,这样效果更好,而且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72篇背诵古诗文达到高中生“低标准”
教育部此次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标中,“课内外读物建议”所罗列的经典著作,题材多样,覆盖先秦到清末诸多时期的典籍。除保留原有的《论语》《孟子》《庄子》外,新增《老子》《史记》 等经典著作。新课标还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小说,以及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经典剧本。
此次公布的高中课标还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课标将原标准“诵读篇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以往,学生背诵的传统文化篇目太少了!”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不少名校的语文老师看来,此次课标要求高中生背诵72篇(首) 古诗文,比较符合普通高中生的背诵数量,是“低标准”要求。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更多涉猎课本之外的作品。
“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上海中学教学处副主任、高级语文教师樊新强表示,“回归”包含传统文化数量上和本源上的双重回归。20世纪初,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篇目占比较大。如今,传统文化篇目的增多,同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以现代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
“背诵”是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背诵”是学生增强语文素养的基本学习方法,这已在语文教师中产生共鸣。
背诵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是市北中学特级校长、语文正高级教师陈军一直推崇的。在他看来,“背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启迪学生智力发展。“记忆力、观察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构成了智力的核心内容,增强记忆力是学生发展智力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背诵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从学习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背诵至关重要。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王希明解释说,我国传统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具有“文字凝练、意境深远”的鲜明特征,只有逐字逐句细细品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而背诵古诗词,恰恰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设身处地地思考作品本身的过程。背诵古诗文过程中,学生首先能感受到作品的音韵和节律,也能将整篇作品的结构理解透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背诵的过程中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契合。
若将视野放之语文学科素养培育的角度,背诵同样具有深意。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樊新强发现,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普遍不高,哪怕是阅读、理解现代文作品时,也经常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即不能理解作品主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究其缘由,与学生背诵的作品和完整阅读作品的数量过少有关。如果古诗词背诵篇目积累到一定数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质量会有显著提升。”
传统文化学习应该强调“时序性”
不少接受采访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强调,古诗文怎样背诵、背诵多少遍、背诵多少篇目,需要有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若背诵负担过重,反而会造成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厌倦。陈军说,要用“科学的态度”让学生在背诵中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正如植物生长一般,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传统文化,也应该具有“时序性”,要符合身心发展的规律。
陈军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开发的“黄金时段”,此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背诵和记忆为主。
低年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也可以活泼多样,如闵行区开展的古诗词展演活动,用多样的方式对传统作品进行再编辑、再演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进入高中学段后,学生具有思辨性和思考性发展需求,此时的传统文化学习更为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研究性的理解。陈军解释说,所谓理解性的记忆是指着重记忆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和写作意义等元素;而研究性理解,是指鼓励高中生带有鲜明个人色彩地来思考和理解作品。
王希明则建议,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时,小学生可以专注于阅读与背诵具体作品;初中生在作品之外,可以阅读作家传记和时代背景资料;高中生则要涉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美学等相关领域的作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文:报记者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