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量论英雄”已不适合,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需要挖掘独特优势
这座城市因商而兴。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就是全国商品流通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放到当今的新消费背景下,这仍是“上海购物”的特点——上海是国际零售品牌业务布局的重要目的地,以54.4%的渗透率紧随伦敦、迪拜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但今天再提“上海购物”,内涵更加深刻。上海已经吸引了大量国际零售品牌入驻,下一步呢? 以“数量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合“上海购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发展脚步,从量到质的思维改变,才能为“上海购物”注入更强大的发展动能。
从量到质,如何转型升级? 如何让“颜值”与“内涵”相辅相成?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已经存在了多年的老品牌,需要历久弥新;新消费背景下,商业与技术的结合不能错过;在着力打造上海“四大品牌”的进程中,“上海购物”更需要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文化”融会贯通。
老字号老品牌复苏的实践
市人大代表、复星联席总裁、豫园股份董事长徐晓亮提起“上海购物”,总是会想到上海的老字号、老品牌,这也是他这些年打不开的“心结”:随着近年来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上海牌”逐渐褪去光环。他做过一份调查:十余年前上海152个名牌产品,如今已有1/3彻底消失,剩下的2/3也大多在市场中艰难维持,“‘上海牌’急需回归城市中心、公众视野。”
老字号、老品牌多年来一直是“上海购物”中的“金字招牌”,但这块招牌如何再次擦亮? 去年12月16日,徐汇日月光中心正式对外营业,商场尝试一种新方法——将沈大成、大富贵、沧浪亭、老大昌、乔家栅、泰康食品、虹口糕团厂、老香斋、静安面包房9家上海“土生土长”的老字号品牌集结在一起,构成“上海滩经典小吃街”,以“抱团取暖”方式收获了高客流。
这也是徐晓亮想做的事。他在提交的代表建议——《关于在黄浦豫园老城厢地区打造上海四大品牌示范区》中提出:以“上海品牌复兴回归”为目标,依托豫园老城厢已有的老字号品牌,优化传统老字号经营战略,打造上海品牌旗舰级联合体,相互赋能、携手发展。
▲老字号、老品牌多年来是“上海购物”中的“金字招牌”,这块招牌如何再次擦亮?图为顾客在百年老店王家沙挑选特色糕点。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抱团取暖”是一种方法,突破创新却是每个老字号、老品牌必须自我琢磨的。“光明”品牌已有百年历史,如何历久弥新,甚至“返老还童”?这几天,陆家浜路上的光明随心订销售点正在“整容”——这里将结合最新的智能新零售趋势,打造一个集“无人值守便利店”与“智能无人售货机”合二为一的24小时智能社区店。
“改造前,这里采取社区奶站的运作模式,商品陈列保守,还需要配备至少一位服务员帮助顾客完成购物结账的流程,营业时间也仅仅到晚上9点。”光明乳业公共事务经理沈婷告诉记者,改造后,消费者可以用手机扫描开门,自助结算,能满足消费者在任何时段购物的需求,同时还能降低运营成本。
科技助力商业迸发“新活力”
这几天,位于吴中路的万象城把一楼黄金位置的商铺“截留”了———没有把它租给某个奢侈品品牌,而是开起了只存在两周的“无人快闪店”。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进店,选购商品后,使用微信支付自助结账,这一新鲜事物迅速引发消费者“围观”。
开一家“快闪店”,看起来成本很高,商场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商场究竟作何想? 万象城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要利用原有客流产生更多的消费,“一个品牌要在购物中心里开一家实体店,成本是很高的,更替率也比较低,我们希望快速引入一些网红品牌,跟购物中心里的品牌形成互补,让消费者有机会产生新的消费和新的交易。”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晁钢令认为,无论是无人店、快闪店,科技始终是为促进消费服务的,新零售是为新消费服务的,“上海购物”应当成为新消费时代的一块金字招牌。
事实上,上海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新消费的试验田。1月3日,国际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一众高管特地前往上海市食药监局,送上星巴克全球历史上第一面致谢锦旗:原来,星巴克多年来“把工厂搬进商场”的畅想,终于在上海这座城市走通了——工商、食药监、出入境检验检疫、人社等多部门“协同作战”,使得这一工业、科技与商业融合项目成功落地。
盘点过去一年,上海购物的体验式消费百花齐放,新消费、新业态不断翻新,无人面馆、无人果汁机等无人零售业态早已遍地开花,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综合业态受到市场认可。
通过联动效应挖掘不可被复制的特色
在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看来,“四大品牌”建设需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精心打磨,“上海购物”应该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文化“联动发展,才能积淀出难以被简单复制的特色。
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研究院时尚创意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潘瑾从事文创事业多年,走过纽约、巴黎、伦敦,对“上海购物”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上海经历了这么多年商场、品牌的同质化,而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个性化产品、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原创性”的需求,究竟谁能满足?
“我们可以看看对标城市: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每条大道旁边的小路上都有很多设计师品牌,很多消费者逛完大街,就会去旁边的小店里购物,上海也有很多设计师在那里提供定制品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巴黎的特色;纽约也一样,众人只知第五大道,其实纽约93%的服装制造业都在一旁的第七大道诞生。”潘瑾认为,“上海购物”要独具魅力,需要设计师的文创支撑,也需要“上海制造”的鼎力支持。
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也经常在思考文商联动的问题:商场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书店?书店又可以为商场带来怎样的契机?他认为,在商业主体中,书店是聚人气而不是聚财气,这需要商场对书店有一定的宽容度。何旋以大隐书局在创智天地的“深夜书房”作为案例,“如果在这个位置引入一家餐饮企业,收取高租金不成问题,但瑞安集团最后用很低廉的价格租给了我们,而我们通过深夜书房的设计方案及文化服务包的输出,又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反而对商场营造文化气氛带来了积极意义。”
齐晓斋也一直在思考“上海制造”与“上海购物”之间的结合。他认为,星巴克烘焙工坊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上海不少老品牌老字号的制造工艺,完全可以搬到商店里,打造‘上海制造’与‘上海购物’的复合品牌,这是否也是一条出路呢?”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