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讲述奋斗和生活的温情故事,库尔班江第二部纪录片3月面世
三年多前,一部反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的图文集《我从新疆来》及其同名纪录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该书作者和纪录片的总导演,80后维吾尔族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希望通过《我从新疆来》让更多百姓了解书中那100个普通新疆人的生活。如今,库尔班江又带着他的最新纪录片《我到新疆去》来到上海,这一次他要告诉大家的,是24个憧憬、热爱新疆的人,在新疆大地奋斗和生活的温情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
骨科医生彭晓春,是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在新疆的一年半,他用自己的执着努力,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职业篮球教练李秋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不轻易言败的他,一到新疆就定下了夺冠的目标,并在2016-2017赛季帮助新疆男篮顺利拿下了该队历史上首个CBA总冠军。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农村劳动,一待就是16年,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些,都是库尔班江,想通过《我到新疆去》来展示的那些普通却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故事。
作为我国的西北门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拥有13个世居民族。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疆人来内地学习、工作和定居。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人对新疆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构成并不了解,仍然停留在“异域风情”“歌舞之乡”等表面印象上。
“一提起新疆,大家就觉得好远。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羊肉串’‘切糕’等,这其实是对人、对事物的标签化。其实,抛开地域和民族,我们都是普通人。”在库尔班江看来,“去标签化”是激励他开始创作的最大动力。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和田小伙,无论是三年前的《我从新疆来》还是当下的《我到新疆去》,库尔班江坚持创作的初心始终未变——想用镜头和文字,把一个真实的新疆告诉全世界。
用镜头讲述真实新疆
上世纪80年代,库尔班江的父亲因做玉石生意,走出新疆,来到内地。独特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改变了他对教育、宗教、民族的观念,并影响了其子女此后的人生轨迹。1998年,14岁的库尔班江第一次离开和田,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汉语言专业就读。此后,他迷上了摄影,用3000多元积蓄换回了一台凤凰相机开始摄影创作,并在校举办了首个个人摄影展。2001年,为了照顾弟妹和家庭,从学校毕业后的库尔班江做起了玉石生意,但在他心里始终没有放下摄影这一爱好。
2005年,库尔班江因玉石结识了在新疆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孟晓程。孟晓程把他带进了自己的团队。拍摄结束后,得知库尔班江有深造的愿望,孟晓程便想办法把他带到了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由此,库尔班江从一个旁听生做起,最终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加入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并参与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库尔班江发现很多人对新疆的认识较为片面,便萌生了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新疆的想法。
2013年起,库尔班江马不停蹄地穿梭在20多个城市间,采访了500多个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工作或已经离开新疆的人物,最终选择出100多个人物故事,结集出版《我从新疆来》一书。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他们生活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干着各种不同的工作。他们中,有佟丽娅、李亚鹏、帕尔哈提这样的名人,也有为生活挣扎的职场“菜鸟”、小商小贩。相同的是,新疆精神是他们身上无法割舍的元素。即便已经离开新疆,但他们仍和新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库尔班江告诉记者,去年6月他们定下了纪录片《我到新疆去》各集主题,并遴选了24位典型人物,正式开机拍摄。这些人中有翻译、援疆医生、旅游咨询顾问,也有企业家、教师、发型师、治沙专家……如今,该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将于今年3月正式面世。“我们想通过讲述这些普通人的中国梦,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祖国大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