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暂别观众,为下一个戏曲百年
▲位于福州路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不仅见证了京剧艺术在上海的生根成长,也因无数艺术家的努力和优秀作品的诞生而内化成了一个代表京剧艺术的符号。(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供图)
近日,记者从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获悉,剧场将于3月中旬起停演,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大规模整体修缮。暂别之际,一场名为“暂歇,为下一个百年之约”的天蟾2018谢幕演出季展演将从2月23日起开幕。届时,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下属的六家戏曲院团和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将带来京、昆、越、沪、淮、评弹六大剧种的13场演出。
天蟾逸夫舞台的歇业,勾起一众新老观众的回忆,戏迷姜宜萱说:“百年的沧桑,她不仅见证了京剧艺术在上海的生根成长,也因无数艺术家的努力和优秀作品的诞生而内化成了一个代表京剧艺术的符号。”眼下的暂别,剧场与这些深情的观众约定,以更好的面貌共赴下一个戏曲百年之约。
“不进天蟾不成名”是如何炼成的
梨园素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依傍着上海这个有历史渊源并相对蓬勃的戏曲市场,对于全国的戏曲演员来说,天蟾都是检验技艺、一唱成名的最高殿堂之一。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原名天蟾舞台,始建于1925年。据天蟾逸夫舞台总经理潘熠文介绍,“天蟾”的命名由来可追溯至更早。1916年,创始人许少卿离开彼时当红剧场丹桂第一台另立门户,取“月精蟾蜍折桂枝”之意为剧场命名,足以看出他的雄心。在这之后的百年间,天蟾与戏曲发展一同起起落落,见证了太多梨园珍贵瞬间。
麒麟童周信芳长期驻演天蟾舞台,《封神榜》《龙凤帕》《鸿门宴》《明末遗恨》等重要作品均在这里演出。而“四大名旦”里,“白牡丹”荀慧生19岁在天蟾唱红,成了戏院的台柱,尚小云凭《玉堂春》只身闯上海,也是在天蟾舞台一炮而红;迁居上海后的梅兰芳更把天蟾舞台作为演出新剧的“基地”,掀起了艺坛抗日救亡的热潮。除了京剧,沪剧、昆剧、淮剧、滑稽戏等地方剧种也在天蟾舞台频繁亮相。邵滨孙等主演的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现代昆剧《琼花》均首演于此。高庆奎、杨宝森、郝寿臣、马连良、盖叫天、姜妙香、俞振飞……天蟾的演出名单,几乎囊括了梨园百年来的名角。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命名取“月精蟾蜍折桂枝”之意,老剧院的外形像一只口吐银元的蟾蜍。(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供图)
一枝独秀不算好,百花齐放才是春
不过,随着文化选择的日益多元,昔日与天蟾齐名的戏曲舞台有的不再以戏曲演出为主,有的则悄无声息。曾有一段时间,唯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一枝独秀,令人难免唏嘘。而近些年,与戏曲人一起坚守的戏曲剧场,迎来了戏曲市场的逐步回暖,演出从双休日排到了工作日,从夜场增加到了日场,其他综合性剧院也加入到戏曲演出的行列。
更令人鼓舞的,是新观众群的不断补充。几年来,潘熠文眼见着白头发的观众不见少,黑头发的年轻人和蓝眼睛的洋观众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因带孩子领略传统文化而来,最后一家人成了京剧迷;有的从小在电视上看着天蟾录播的戏曲长大,来沪求学得以长期“泡”在剧场;还有在“隔壁”光明中学读书的00后,开口就是一段《穆桂英挂帅》选段为剧场迎新祝福。
戏曲发展正在加速,观众结构在“升级换代”,剧场硬件设施也要跟上,而上一次大规模整修已是14年之前。上海京剧院副院长虞逢春深有体会,如今剧场后台空间不足,武戏演员只能在走廊里拉身膀;日场夜场连轴转,音响、空调等硬件设施均老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演员和观众的体验度,停业大修不得不提上日程。
多年“看戏到天蟾”的习惯因大修而中断,资深戏迷难免有困惑——未来一年想看戏去哪儿? 为此,剧场提出“停场不停业”的解决方案:一部分演出移至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戏剧空间。此外,在以天蟾逸夫舞台为中心的“13分钟步程圈”中,人民大舞台、共舞台、中国大戏院三个与天蟾并称沪上“四大京剧舞台”的剧场,也将结合剧院历史与京剧再携手。比如以演出武戏闻名的共舞台,将有望在今夏演出上海京剧院“京武会”武戏专场演出季。
愿天蟾逸夫舞台的大修成为一个新契机,带动更多剧院试水戏曲演出,期待迎来梨园剧场百花齐放的又一个春天。
编辑制作:童薇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