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资源的文学书写 | 读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有感

2018-02-05信息快讯网

新时代、新资源的文学书写 | 读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有感-信息快讯网

▲ 《中国南海的冰与火》作者陈国栋(左一)、王晶(右二)在南海可燃冰试采平台采访科技工作者时合影。

人类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但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有限。近年来,科技界在风能、太阳能、页岩气、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探索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其中,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从可燃冰的理论研究到成功试采,用了不到20年时间,书写了新时代资源勘探的传奇。刊于《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第十二期的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为我们从科学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全面认识可燃冰,提供了难得的文本。

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文学表达

《中国南海的冰与火》约三万多字,分为“飞赴南海神狐”“消无声息的海底竞争”“艰难的追赶”“国家行动”“一号工程三大决策”“全球一流的钻井平台”“精诚合作的一流团队”“难忘的平台生活”“领跑世界”九个部分,以开放的视野、扎实的采访、详实的资料、可靠的数据、暖心的故事、朴实凝练的语言,还原了我国科技界在南海研究、勘探、开采可燃冰的全过程。

作品开篇删繁就简、直奔主题:“2017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让国人振奋和自豪的日子,我国首次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获得圆满成功!冲天而起的火焰标志着我国清洁能源可燃冰勘查、试采迈上了新台阶,从而揭开了人类探索和利用这一能源的新纪元。”

仅百余字,就把时间、地点、事件、意义全盘托出,一方面给人带来强烈的阅读震撼,另一方面为后文进行了巧妙的铺垫,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连续60天成功试采可燃冰,不但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作为科技题材报告文学作品,该文首先介绍了描述对象的基本概念:可燃冰主要是由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和水在高压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纯净的可燃冰呈白色,形似冰雪,能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直接点燃,故被形象地称为“可燃冰”。从而为读者从直观上了解和认识可燃冰提供了形象上的想象。

一般而言,在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对于概念的描述,要么过于专业,读来一头雾水;要么过于“诗情画意”,抓不住“要害”,但该文融合了科技的严谨性和文学的鲜活性,颇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科技题材叙事考验文学功力

对于报告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和展示事件进程,两者同等重要。成功的人物塑造需要事件作为依托,而事件的进程离不开人物心理与行为叙述。尤其是在科技题材的写作中,常会被事件进程牵着走,而人物的塑造显得不够真实和具体。另外,报告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这种非虚构的写作较之虚构的小说创作,尤其考验写作者对事件过程的认识深度和人物塑造中文学表现技法的拿捏。该文在叙述可燃冰研究、开采的故事时,极为讲究人物的塑造,达到了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相互统一。

文中介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可燃冰研究起步阶段主要研究者之一的张光学,因为他在海域可燃冰研究中的新进展,广州海洋地质局曾进行奖励。对于这件往事,作者并未大篇幅地描述张光学当时的心情,更无动作方面的夸张描写,而是引用张光学说的“那可是1998年啊,赶上一年的工资了”,看似平常,但隐含了很大的信息量。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恰到好处地借用人物语言,可起到传神、可近可信的效果。

新时代、新资源的文学书写 | 读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有感-信息快讯网

▲ 南海可燃冰试采平台全景

新时代、新资源的文学书写 | 读报告文学《中国南海的冰与火》有感-信息快讯网

▲ 可燃冰

作品在构建故事与人物时,并未进行一等一的分配篇章,而是悄然将两者糅合。如作品中提到的叶建良。叶于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钻探工程专业,曾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主任,无疑是业务方面的排头兵。2016年3月,叶出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同时也肩负着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现场的指挥长职责。可以说,可燃冰能否如期、顺利开采,与他的现场指挥有着直接关联,其精神上、身体上的压力非常重,决非常人所能想象。作品中对他进行人物描述时,采用了速写方法,仅用六个字:“中等身材、瘦削。”这样的体型与责任使命,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这个细微处可见,作品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对于外貌描写与身份表述,花了一番功夫。有时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如果用得精到,就能激活“文心”。

报告文学写作的新方向

为了处理好作品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作品别出新意,直接选用可燃冰试采指挥部书写板上部分工作人员撰写的真情文字。这是报告文学写作方式的新尝试、新探索,但能达到砥砺人心的效果。作者在第八部分“难忘的平台生活”中,直接摘抄了科技工作者的文字。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的何玉林写道:“我知道他们都是可燃冰,从冰到火的搬运工,我很高兴成为搬运工的一员……我希望在将来跟着我们的团队一起奏起这首冰与火之歌。”可燃冰试采指挥部办公室工程组黄芳飞写道:“多少个夜里,面对父母、孩子、妻子的守望,我们偶尔只能发个微信,打个电话问问近况如何。”

这些默默奉献着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喜怒哀乐和各自的生活与家庭,但他们克服困难,在“蓝鲸Ⅰ号”钻井平台上为试采可燃冰心甘情愿地奉献着。作者“借用”科技工作者的肺腑之言,巧妙地替代了琐碎的故事和空洞的抒情议论。

通读《中国南海的冰与火》可发现,这是中国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新收获、新亮点。我国在海域进行可燃冰成功试采,意味着我国自然资源勘探的水平和能力跃升到新高度。未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必将出现新格局,引发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这部作品努力讲好新时代、新资源的新故事,充分彰显了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和文体张力。从作品表达的时代性、题材内容的新颖性和思想主题的引领性来讲,这部作品是2017年我国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新方向。(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可燃冰产业化今年将提速,推进南海神狐海域试验区建设
外媒:中国大量投资软实力,外国留学生可获“一带一路”学位
《无问西东》,2018年中国电影的动人开场白
王毅:十九大报告是了解中国、接近中国最权威的教科书
嘉宾观点 | 郑若麟:未来五年中国面临的外部冲突
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推介名单发布 ,《复兴之路》等24部作品入选
徐汇:整合资源平台优势 做细科创政策服务
文汇时评 | 打造与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高地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通报8起“问题地图”典型案件:无印良品存在漏绘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严重错误
《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科学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
盘点 | 刚刚,《收获》揭晓了2017年度文学榜单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变老不可怕,用文学点一盏暖灯
南非开普敦或在4月12日耗尽水资源,中国领馆发出节水倡议
林少华评村上春树最新长篇:熔铸了他迄今所有文学要素
迷上沈从文的边城,贾平凹选择商州作为文学的起点
徐汇滨江段全线升级 一起来探好玩的上海西岸
《神秘巨星》:爆款电影是这样炼成的
读胡小远长篇小说《玻璃塔》:塔尖上的文字
“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被依法取缔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智慧政府”助力政务“化学反应”
西班牙高速路12辆车连环相撞,2名中国同胞死亡
中国最大私家园林耗资2.5亿如今却是这样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书单 | 跨国企业鲜为人知的文化:这些欧洲男人如何靠亚洲妻子发财致富?
美舰将继续在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外交部:有人要无风起浪
坚持走面向未来的文化强市之路: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昨召开
亮相!中国空军苏-35巡航南海
沪上成立“民星文化联盟”: “文化走亲”盘活基层优质群文资源
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申城力争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
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的“两弹”元勋》首发
军事专家解读“苏-35战巡南海”和“歼-20列装作战部队”时代含义
既要超静音,又要高续航力,“东方红3”号设计团队如何做到集全球研发资源造一流科考船
外交部回应英国派战舰赴南海:域外国家不要无风起浪
文汇战略 | 英国也要来南海“巡航”?我外交部这句绵里藏针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美方炒作所谓中国南海军事化问题,外交部回应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