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打造与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高地
【核心观点】“文创50条”为上海未来的文化发展绘出蓝图,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新活动,打造创意之都,更需要我们每一位上海人,都来切实地承担起上海文化建设的责任,继承和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创造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家、学者汇聚上海,着力打造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高地,将上海建设成为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最近电影《无问西东》热映并引发热议。为什么一段动荡岁月里的大学生活,八十年后的今天还能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 简言之,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天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要全力打响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毫无疑问,文化是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
全球城市也需要一批有思想的名家大师
文化是体现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早在2007年,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就提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努力使上海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之一、国外文化经典荟萃的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城市精神正是我们这座有魅力、有温度的人文之城的底蕴。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靠人。应勇市长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才的一段话,引起大家格外关注,尤其是“上海成就人才,人才铸就未来”引发大家的共鸣。今天在“五个中心”建设中,毫无疑问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一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金融学家等等,那我们是不是也同样需要一批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有思想的艺术家、作家等名家大师?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只要有诺贝尔奖得主路过上海,《报》的记者都要设法把他们请去报社的顶楼喝咖啡,第二天长篇访谈或对话就见报了。这不仅让上海的读者及时了解世界上从科学到文学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让世界知道上海是个全球性的国际大都市,她始终关注世界各行各业的前沿动态。现在我们每年的上海书展,都会请当今最为活跃的各国作家来上海的国际文学周。他们来思南读书会,来文景艺文季,他们很惊讶,来听讲座的上海普通读者视野之宽、外语之好、水平之高,超出了他们对普通读者的想象。正如著名作家孙甘露所说,“每年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周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是活动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一本书再畅销,终究是可以用数字计算出它的产值和利润的,但是,一本好书的影响力却可能是无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仅仅把出版看成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而应该看到,出版所承载的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同样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
现在上海航空旅客的年吞吐量已突破一亿人次,其中不乏来上海创业、兴业,求合作、谋发展的。我以为,光靠政策与硬件设施还不足以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文化,同样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它的影响甚至更深刻、更内在、更细微。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对文化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大意是说,世上的光,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而盐却将自己完全消融到水里去,我们佩服那些争做中国文化建设之光的人,但更应该去赞美那些甘做中国文化建设之盐的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城市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发展,恐怕无法用速度来衡量,但一定会有质量的高下,文化会成为城市发展与变革的巨大推动力量。“文创50条”为上海未来的文化发展绘出蓝图,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新活动,打造创意之都,更需要我们每一位上海人,都来切实地承担起上海文化建设的责任,继承和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创造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家、学者汇聚上海,着力打造与卓越的全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高地,将上海建设成为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作者为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