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井,心底要敬畏自然 ——访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

2018-02-28信息快讯网

保护古井,心底要敬畏自然 ——访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信息快讯网

▲建水的不少古井中都养着几条小鱼,用于监测水质变化。

报:井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阮仪三: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而井则是古代很多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由集镇发展而来,集镇则由居民点逐步扩散。要安居乐业,水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人们最初都是沿河而居,井的出现,打破了必须沿河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在离河较远的平地上生活。接下来,以井为中心,逐渐形成聚井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市,“市井”由此而来。水井召唤着人们去汲水,商贩来此售货,众人云集。所以说,井对城市发展而言,功不可没。

对于中国百姓,井已超越了实用性的范畴。我们说“背井离乡”,井就意味着家,这些深入地下的古井是一座座村落和历史文化的根。

同时,井被称作平地上的泉,泉则通“钱”。很多货币,比如汉代的五铢钱上就铸有“大泉五十”,以及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的“乾封泉宝”上都刻着“泉”字,也就是说古代井象征着财富,填井这种堵塞财路的行为基本不会发生。我们去苏州、扬州寻访古建筑,有些房间里,突然就能看到一口井。实际上,这是人们在复建或扩建的过程中,虽然改变了房屋结构,后院也有了住房,但井是不能填掉的,要把“财源”留存,把井在房间中“珍藏”起来。

报:井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阮仪三:井文化,也可以说市井文化,是世俗文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今天,井文化中蕴含的深意仍值得提倡。

比如,它代表着乐善好施,感恩图报。政府凿井为民造福属于德政,而个人凿井则属于公益,凿出的井叫义井、益井,潮州就有义井巷,受惠的人们定会为此井立碑,讲述好人恩德。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便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它还代表着和睦共处,有公德心。很多古井,井口只有一个,可井圈却有双眼、三眼、四眼之分,这是为了避免汲水时水桶之间相互碰撞影响。汲水者需要共同遵守保护水井的规矩,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千里井不反唾”,如果糟蹋水井,便受千夫所指。

更深层次角度说,井还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种尊重,从凿井前的准备就开始了,古人将其称为理水,理解、整理、治理,哪里水多,哪里水甜,要从自然中科学观察。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吴国的都城)时就提出“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在古井边,我们经常能看到祈福用的“龙宫”和“龙庙”,百姓把井和江河湖海等水体一样都作为崇拜对象。为了保护井水不受污染,井台边通常会分别设置清水沟和污水沟,用水、排水时避免污水横流。

报:现代城市中,自来水已普及,水井在大多数地区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保护这些古井的意义是什么?

阮仪三:当然要作为文物来保护。毕竟我们对古井和井文化研究得着实不多,留存住,才有机会进一步研究。举个例子,我们使用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是“井”字为什么这么写? 我们也是逐步研究得知,甲骨文中,井字像两纵两横构成的方形框架,直到二十世纪中,我们才在考古中发现一口最原始的古井,井口呈方形,有榫卯连接的方形木框支撑。如果没有这口井,我们未必能确认两纵两横就是木结构。

过去,总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只是好看,没有实用性,结果,地震造成的差异损害让我们看到了木结构的科学优势,并被后来的现代建筑加以吸收。对井的实用性,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

古井对科学研究而言也很重要。井圈的材料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建造技术,宋元水井井栏使用火成岩、玄武岩(深红色);明代水井用水成岩(灰白色);清代水井用花岗岩(黄褐色)。古建筑属于清代建造,可屋子里的井圈却属于更久远的年代,只不过后来房屋进行了复建。

报:在您看来,保护古井,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阮仪三:保护古井,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井圈、井台、井栏要留存住,避免被盗、损毁发生。对于古井的修复和保护,应遵循“四性、五原则”:“四性”就是原真性、完整性、可读取性和可持续性;“五原则”就是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原环境。不仅要保护古井,还要保护井文化细节。二是地下水网的保护。井水变质在不少城市都出现过。我去过一个城市,第一次去,街街有井,而且是能缓缓漫出的自流井;第二次去,“自流”已基本消失;第三次,水体病菌严重超标,井水已无法饮用。原来,是修马路破坏了地下水网。当地政府曾邀请专家为水井会诊,得出的方案是“部分地区撤出人口,还地下水网30年的清静”。治理水的时间远远超过污染水的时间。对那些仍在养育生灵的水井,一定要保护好。

除了精细化的保护,我认为保护古井最主要的还是把握好人与水的关系,保护者心底里应当有所感悟,找回那颗曾经失去的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文: 赵征南

图:赵征南

编辑制作: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公众呈上一份“新春文化大礼包”,陕西文博系统将推出109个新展览
想通过网上约会摆脱“单身狗”状态?知道这些研究结果后你的成功概率将大增
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故乡韩城再添新景观——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盛大开馆

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故乡韩城再添新景观——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盛大开馆
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诸暨:家门口的“村晚”文化盛宴闹新春
我国科学家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发表该团队两篇长文
视通中外,壮观古今 | 有感2018年央视春晚的文化意韵
留住绿水青山!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15省已经获批“生命线”划定方案
其实,我们是用脑电波来找朋友的……自然子刊:朋友间感知外界方式更相似
央视探访兵马俑拇指失窃博物馆:事发当天开派对,展品无特别保护
统一的名词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天文学、植物学、语言学、世界历史、病理学五学者谈名词审定
蛋白缺失可抵抗酒精性肝损,复旦研究团队发现酒精肝潜在治疗靶标
爸妈千万注意!这些图片能让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
最新权威研究:青春期的健康与幸福将决定一个人的下半生!
《自然》:200多种“长寿药”被找到,但有多种因素妨碍这些药物走向临床
刚刚!张全被任命为上海市科委主任,曾担任11年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每隔两年就有相当于英国面积的土地被撂荒,全世界都变成素食主义者,至少解放三分之二牧场,人类与大自然争夺土地何时休?
厉害了!肝癌肺转移早期预警网络信号成功破译,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120多口古井,继续演绎着滇西南古镇的古典生活
“数字复原性出版”让中医古籍不再躺在图书馆
逛苏州买老宅?《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3月1日起实施
“创意+数字”为文化消费添翼 杭州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达24.2%
小社区如何输出大文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迎来“跨国新年 ”
血压越低,自杀可能越高?韩国学者公布新研究发现
经常忘事别沮丧!加拿大新研究表明:健忘的人可能拥有高智商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出炉: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课外补习“领跑全球”
宝宝耳屎要不要掏?收藏这份宝典能少跑医院,家长必看!儿科专家整理儿童听力保护完全手册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昨揭牌
学生模仿摆拍“唐朝仕女”陪你吃汤圆,看汉服设计师如何传播传统文化
未来自闭症或可治疗?浙大研究团队破解自闭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钥”
“保护母亲河·青年在行动”2018上海青少年环保志愿者主题集会举办
李克强:五年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文汇时评 |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
96年中科大小鲜肉一天两登《自然》,发表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
【人文视点】“人文松江”之城市与文化
习近平关心过问的10件“小事”之六:“崇明岛现在是什么保护级别?”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参展企业建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大的,小的;活着的,灭绝的……《自然》图像团队选出2月最锐利科学图片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