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数字”为文化消费添翼 杭州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达24.2%
▲传统文化与数字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文化消费充溢于杭州市民的生活中。如今,来杭州的游客不仅享受山水,也消费文化。图为“宋城千古情”艺术团《荷塘莲语》演出照。|杭州宋城集团供图
▲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国之重器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以2.1275亿成交,创古董艺术品中国境内拍卖纪录|图片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提供
“杭州文化业态丰富,文创起步早、发展快、著名品牌多,再加数字产业发展的推动,文化消费可谓天生‘自带流量’。”谈到杭州在打造国家文化消费城市中所做的工作,杭州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处长李国海表示,杭州既有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金字招牌,又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基因,传统文化与数字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文化消费充溢于杭州市民的生活中。
据杭州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7至2017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从432.78亿元增长到3014亿元;文创产业占GDP比重从10.5%增长到24.2%,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消费也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石竹斋艺术馆馆长魏立中在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现场表演“木板水印”|图片由石竹斋艺术馆提供
用科技和创意“包装”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经科技手段“包装”或加入创意因子后,将世人的眼光重新“聚焦”过来。
去年12月17日,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十竹斋木版水印走进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始创于17世纪的十竹斋,首次采用彩色饾版印刷技术,技艺高超,作品精美,自古有别于民间的木版水印,深受士大夫阶层追捧。”十竹斋艺术馆馆长、“木版水印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表示,传统文化经创意“包装”就有了新的生命,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传统技艺也就有了新的活力。
在杭州,有不少像十竹斋这样的老字号非遗、艺术品企业,通过创新再创辉煌。创始于1875年的王星记与国际知名品牌DIOR合作,共同设计时尚礼品,奠定了王星记“传统+现代”的发展理念,从此产品丰富多彩,中外游客青睐有加,2017年收入3170万元;杭州万事利集团将文化创意融入中国传统丝绸工艺中,2017年国内外销售额达7.4亿元;朱炳仁铜雕艺术馆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雕塑相融合,年销售1500万元。
▲文博会上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图片由文博会组委会提供
“互联网+”让文化消费更具活力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新兴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产业蓬勃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创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杭州文创产业特色和亮点。”李国海介绍,2017年杭州全市数字内容产业实现增加值1870亿元,同比增长28.5%,占GDP比重14.9%。
如今,来杭州的游客不仅享受山水,也消费文化。2017年,“宋城千古情”演艺携手“宋城中国演艺谷”30个各类剧场,引领旅游演艺消费,实现门票收入9.22亿元;《最忆是杭州》 重新调整和创新后,保留70%峰会演出元素,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各大博物馆举办150余场临时展览,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西泠印社拍卖再次凸显其“百年名社”金名片效应,39个专场总成交额13.97亿元。
杭州人对文化消费的热衷,还可以从一年一度的杭州文博会的爆发式增长中窥见一斑。2017年,杭州文博会吸引了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文创企业和机构参与,达成签约项目168项,现场成交金额达38.6亿元。吸引139.45万人参与的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实际成交及意向成交金额达153.28亿元,消费涉及金额23.16亿元。
“去年发布的《杭州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不断完善杭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培育文化消费成为推动杭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动力。”杭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杭州正积极探索,力争在文化消费方面成为全国的示范和标杆城市。
(本报杭州2月28日专电)
文: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制作: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