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 | 桥头堡“看门人”:形成“减、简、管、便”监管新模式
▲上海海关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措施,海关通关提速至“读秒”时代。(上海海关供图)
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全力以赴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作为桥头堡的“看门人”,上海海关三年来基本形成了新的海关监管制度,“减、简、管、便”水平显著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全面提升,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贸易安全化得到有效保障。
据上海海关统计,仅今年1月,上海海关关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246.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2%,占同期关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3.5%。
项目跟进,“秒放”出口正在上海海关实现
今年2月6日,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工作码头上,刚刚完成改造的“比雷埃夫斯三号”大型浮船坞被缓缓拖离;2月7日,这个“大家伙”在上海绿华山锚地被装载至专用运输货轮“新光华”轮上;2月9日,“新光华”轮拖载着“比雷埃夫斯三号”浮船坞从上海港起航,前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比雷埃夫斯三号”浮船坞运抵希腊后,将作为重要的修船造船设施,在希腊造船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让“比雷埃夫斯三号”浮船坞顺利起航出运,上海浦江海关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指导企业正确完成“贸易方式”“规格型号”等要素的申报。在海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企业进行网上申报:2月5日18时35分,这票“浮船坞”报关单进入海关系统,15秒后通过系统审核,顺利完成出口通关流程。
去年夏季,海关查验场地如同一个巨大的蒸汽锅。在这样的环境中,上海海关隶属吴淞海关查验关员汪东林完成了一票货物查验,重180余吨、价值超34万美元的特种树脂搭乘“长航仁海”号货轮,驶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印度尼西亚。为确保“一带一路”货物出运的准时和安全,上海吴淞海关建立起“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跟进机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提前掌握重点货物到港时间和船期安排,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快速通关。针对“一带一路”项目货物体积大、价值高等特点,量身定制随到随查、实地巡查、车船直装、视频监装等便利举措,降低企业装船与仓储等物流成本,力促“中国制造”充分享受低损耗、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通关服务。
探索备案,支持“一带一路”国家馆运转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日渐密切,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国别商品中心也迎来发展良机。上海海关今年还将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促进工程。
中东欧16国商品中心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法赛路310号一栋三层,常年展示中东欧商品、文化、旅游。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中东欧16国农业合作机构,将16国的绿色农产品、食品、制造工艺、精细矿产等经由上海自贸试验区引入中国市场。上海海关还探索以备案制服务支持“一带一路”国家馆,促进市场要素便捷高效流通,推进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表示,将坚定不移强化依法把关,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制度,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支持出口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塑计划,重点打击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假冒侵权行为。
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这是中国大门向世界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高融昆表示,上海海关将全力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海关监管服务,开展常年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对接“6+365”展会模式,建立展示与交易、专业与综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新模式,落实一站式服务举措。
调整关税,让好东西“进得来出得去”
安化黑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茶是不少欧盟国家人民喜欢的健康饮品,主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它却在国家进出口贸易和税收政策的依据——《税则》上没有单独税目。上海海关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立即提议在《税则》中为黑茶单独列目——此举可以提高商品身份识别度,方便商品归类,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
近年来,上海海关通过自贸试验区实际运作发现最新问题,不断通过完善或者更新《税则》税目,增强《税则》设置的科学性,加大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商品的政策扶持力度。
据了解,近三年来,上海海关提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相关建议170余项,助力中国优势生产要素输送,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成果。比如,提出适度提高我国特色深加工农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支持和鼓励枸杞粉、葡萄干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植物编结品、唐卡等具有民间工艺特色产品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以此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脱贫,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成果。与此同时,从“共商、共享、共建”出发,提出调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势商品进口关税,支持优势商品进口,比如为巴基斯坦等国的特产坚果产品降低进口关税。
文:本报记者 何易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