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宁可平均每周花7.9个小时查各类医学信息,却只有一成愿意和医生沟通讨论!这是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关注的数据!
当肿瘤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后,可选择的余地大了,但也引发新问题,即怎样的选择才是最利于患者的。今天发布的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2018-01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真实世界调研结果”就显示,医患对疾病与治疗认知有不少偏差。
这是国内首次针对真实世界中肺癌脑转移的医生及患者的调研,旨在从多个维度反映现阶段医患双方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认知及治疗理念现状与差异,从中总结未来临床预判方向,为我国肺癌脑转移临床实践规范发展提出可供探索与参考的观点。
在这份调研结果中提到,无论基因检测结果如何,脑转移患者都会选择靶向药物作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43%的患者是综合考虑了疗效和副作用两方面的因素而选择了“仅使用靶向药物”,带有EGFR突变基因的患者选择靶向治疗的意愿则更高。调研同时发现,患者对放疗方案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接受放疗的意愿远低于对靶向治疗的意愿。
而在受访医生这端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放疗同时接受药物治疗是大多数医生首选的放疗时机。换言之,医患双方在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专家谈到,患者对放疗的担心主要来自对脱发等副作用的恐惧。下一步如何倾听患者的声音,并拿出更多临床证据来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无疑是所有肺癌医生要努力的方向。
毕竟,医患的总目标是一致的。该调查也显示,尽管医患双方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但整体评估和考虑因素还是一致的,治疗方式疗效占比最高,其次依次是安全性、价格和方便性。
参与本次调研的医生来自三级综合医院、肿瘤/胸科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的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放疗科四个科室。该调研结果还显示,放疗科医生更认可“放疗可以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治疗理念,呼吸科医生更认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可以延缓脑转移患者接受放疗的时间”的治疗理念。这反映出不同科室的医生对肺癌脑转移相关治疗理念的认可度略有不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发言。汤彦俊摄
此外,“放疗和药物联合”是目前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最主要治疗方案,并随着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和颅内转移灶数量的增加,其比例也随之增加。但在实际放疗方案应用上,各科室医生间在治疗时机的选择和放疗使用比例上也有所差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分析指出,综合调研结果来看,现阶段临床各科室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理念与方案选择方面的认知和实践略有差异,这提示肺癌脑转移的精准诊疗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
此次调研还揭示了目前医患之间交流的现状:相比其他疾病领域的患者,肿瘤患者在网上查找医学相关信息是最积极的,平均每周会花7.9个小时用于进行医学相关活动;但在获取治疗和药物信息的途径选择上,肿瘤患者主动和医生探讨治疗方案的意愿和成功率都是最低的,仅有13%。陆舜教授认为,临床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多多倾听患者的心声,医患间应“求同去异”,以争取患者最大程度的积极配合,最终才能取得令双方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据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目前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40%,均位居全球首位,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为推动我国肺癌防治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值肺癌专委会成立二十年之际,宣布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中国肺癌学科发展历程》文化项目同步启动。
陆舜教授介绍,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秉承“落实肺癌精准医疗,关注肺癌病人生存质量的理念”,将专注于肺癌领域前沿进展、教育巡讲,推动我国肺癌临床治疗规范化及防治事业的发展。中国《中国肺癌学科发展历程》文化项目则将透过肺癌学界名医大家,回顾中国肺癌学科发展历程,展望学科未来,为中国肺癌学科发展“少走弯路,坚持创新”指明方向。
文:唐闻佳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