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北大校长的他非常“爱美”,在上海大量办学实践中重视美育
说起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有一个尤其耀眼的名字。那就是蔡元培。
他就任北大校长伊始,便登门拜访陈独秀,聘请他作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和老部下鲁迅也再次合作,分头设计了校旗、校徽。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的公开演说上,蔡元培语重心长地告诫莘莘学子:“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大多数人一提到蔡元培,会想到北大,但实际上他和交大、上海音乐学院都很有渊源。”日前,“蔡元培与上海”——纪念蔡元培诞辰150周年专题展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展出,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马菁苒形容,上海是蔡元培教育理念的“试验田”,“他对教育及美育的思考,通过办学校的方式实践了出来”。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困苦中追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蔡元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生足迹彰显了怎样的学术探索?他与上海又有哪些渊源?专题展以图片展览和实物陈列相结合的形式,聚焦蔡元培在上海的生活、工作脉络,展期持续至5月30日
上海是蔡元培生命中的重要地标,既是蔡元培人格养成、学术及教育事业起步的摇篮,也是他参与革命实践和教育实践的璀璨舞台。
1901年夏天蔡元培来沪,投身新教育事业,先后任职澄衷学堂、南洋公学,创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等,以崭新的知识系统培育了一代新人才。他还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负责主持近代中国第一套自主编纂的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工作。1927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与音乐家萧友梅一同在上海创设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到了1928年8月,蔡元培携家眷定居上海,直到1937年11月因抗战原因离沪。
去年底,连环画画家庞先健和洪钟奇共同绘画出版了连环画《蔡元培与上海》。展览开幕式上,他们向静安区文物史料馆捐赠了连环画手稿。展览上还亮相了《蔡元培在上海行踪地图》,以手绘形式串联起蔡元培故居、南洋公学、哈同花园、爱国学社等15个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活动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主办,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静安区图书馆、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承办。
纪念蔡元培诞辰150周年专题系列讲座“蔡元培的精神世界”上,学者熊月之将蔡元培的精神世界总结为“爱国、自强、独立、平等、包容、俭朴、仁厚、美育”。“他一辈子好学,不停地充实自己。蔡元培在翰林院为官时自学日语,达到能够译书的程度;在上海南洋公学教书时,又拜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清晨步行二三里路到马相伯家上课;1907年后多次留学欧洲,习德语;到四十岁专治美学;五十余岁兼治民族学,习一点法语。”熊月之说,这样的学习经历,领域之宽,懂得外语之多,在近代史上,极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蔡元培是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涵化出来的、真正继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人物。他出于传统,熟悉传统,但不局限拘泥于传统;他了解学习西方,但不沉溺迷信西方。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全球的广度,身体力行地进行了文化自觉。”熊月之说,1917年后,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坚持美具有普遍性、超脱性,应倡导美育思想的深刻性。
展厅内还展出了蔡元培70大寿时由亲友赠送的“五老图墨”,以及他为澄衷学堂编写的《新国文》教材,展品均来自华山路303弄16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一生居无定所,定居上海期间,因居住环境、租金等原因,先后搬迁五次。华山路故居是他继升平街243号、万航渡路49号、静安别墅54号、愚园路884号之后的最后一处居所,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故居。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