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创新经济集聚带: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助力打响“上海制造”
发挥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助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同济大学日前传出消息:该校与嘉定区共建“环同济创智城”历时半年酝酿和准备,已形成初步建设方案:占地2.18平方公里的环同济创智城,将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汽车文化和创意产业等。预计2020年,环同济创智城产业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记者获悉,目前,同济大学与杨浦、虹口、普陀等区“环同济”合作相继传出拓展新领域、推出新举措的积极信号,在全国高校中具有样板意义的“环同济”模式正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提到“环同济”模式,最初的探索指的就是同济大学和杨浦区联手打造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周边2.6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着2000多家以设计类为主的企业,其中80%的企业由同济大学师生创办。历经十余年发展,这里从早期的“赤峰路设计一条街”蜕变为国内规模最大、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集群效应明显的知识型服务业创新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去年产值已突破368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对同济来说,结合“双一流”建设,通过校区、园区和社区之间的“三区联动”促进区域创新,在大学知识溢出的规模上形成增量,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是当下的重要议题。
据悉,同济大学目前已与嘉定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全新的环同济创智城,探索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富集、创新政策先行的未来产业引领区。
“过去,这里是一个老的工业园区,80%的土地已有企业落地,园区要发展,本身就有转型、升级的需求。”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华棣介绍,在充分借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模式的基础上,“环同济创智城”将聚焦高端制造业发展,同时对接同济大学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学科资源。从具体布局来看,“环同济创智城”设有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人才公寓和综合服务等板块,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共生、平台共建。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所在的杨浦区,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也传出新动向。今年2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首创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对外发布。“N-ICE2035”,寓意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一大创新之处在于把实验室开到了社区,围绕“新材料应用”“未来出行”“未来办公”“未来零售”等领域,把大学的教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创业者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个街区,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并同时为城市创新发展探索新范本。
根据同济大学和虹口区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绿色技术产业园”,致力于鼓励、支持、孵化绿色技术企业,建成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种子中心,全力打造“环同济”环保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园已集聚世界自然基金会、大学生环保科创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力争通过数年时间发展,形成700亿元产值规模。
此外,位于普陀区的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助力“上海制造”的“环同济”模式也在升级。同济大学中车创新中心就位于环同济沪西产业园内,处于桃浦智慧科技城的拓展区,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也将助力普陀区形成智能交通和轨道交通等产业链集聚群。
作者:首席记者樊丽萍
责任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