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意向金高达2902万元!同济一场专利成果专场竞价(拍卖)会,一举创下两个“全国首例”
常年驻守于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的大学教授们,或许很有必要近距离观摩一下把“纸”变成“钱”的关键环节。
一场别开生面的专利成果专场竞价(拍卖)会今天上午在同济大学举行。这既是国内第一次采用交易机构竞价系统和拍卖形式相结合的尝试,也是国内首次由单一高校集中组织的专利成果竞价拍卖会——
上午10时,位于同济中法中心的会场大屏幕显示,第一项参拍项目为同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孙振平的两项发明专利,报价底价12万元。仅过25秒,就有竞价企业出价13万元;11秒后,报价跳到14万元……在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锁定于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报价。10时1分07秒,最高报价显示为16万元,竞价企业为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孙振平的这项专利遂授权转让。大约一个小时后,共有6项专利成果成功摘牌确定转化意向。其中,同济物理学院教授李云辉以30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团队的8项专利以5年独家实施许可的方式转让给一家企业。
为了让更多科研人员对专利成果转化竞价拍卖方式有直观了解,同济大学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此次专门将竞价环节安排在校内,而非传统的交易机构。
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副主任叶阳介绍,此前,学校已精心挑选87项优质专利成果,提交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对该项目的审核后,正式在其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挂牌发布。同一时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平台也发布了挂牌信息。据悉,在公告期间,总计有7项专利成果有意向受让方提交摘牌受让,经交易中心审核资质后,最终,6项成果有合格意向受让方进入竞价环节。
“我手头一共有80多项专利,过去几年陆续转化了27项。这次转化的两项专利虽然标的不是最高的,但却是让我最难忘的。”孙振平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在学校里参加并亲眼见证专利成果转化的关键过程。
在保证知识产权交易过程规范和安全的基础上,将竞价拍卖现场设置在大学内,这一创新之举,让包括孙振平在内的所有参与竞拍的科研人员感到欣喜。这一平台的搭建,让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团队、企业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势必会大幅提升。
通过此次专场竞价(拍卖)会,同济6个教授团队分别以15万元、15万元、16万元、6万元、150万元、300万元的价格完成了专利转让或专利实施许可。
作为这一竞价活动的另一看点,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裴钢团队两项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专利成果以2400万元转让给上海绿谷制造有限公司的项目,签约仪式在会上举行。由此,同济的这场专利成果专场竞价会总计签署科技成果转化意向金额高达2902万元。
“我们的不少大学里都‘躺’着数以千计的专利,如何把这些专利成果通过转化变成生产力,提升大学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学要想方设法调动一线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教授介绍,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济正在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专利管理和服务系统,通过组建高效的服务团队,为科研人员提供项目专利顾问、专利申请提案转化评价评估、专利技术对接转化服务、专利转化作价评估等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在对科研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有效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
今天的会上,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签署了合作框架意向书,未来,双方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长期合作,探索符合中国高校需求的转化模式。
作者:樊丽萍
图:江平摄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李雪林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