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捐赠了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的“镇馆之宝”!追忆复旦校友张首晟
▲“一张老文凭传递着一种教育理念,这是我们的最大财富。”复旦校友张首晟在展示他的捐赠
昨天中午,惊悉有着浓厚复旦情节的校友张首晟先生突然离世,他也是复旦大学档案馆“镇馆之宝”的捐赠者。复旦大学档案馆前任馆长周桂发回忆了他捐赠过程中打交道的过程——
2004年10月,我在复旦大学宣传部工作,受命参与筹建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筹建工程副总指挥。
当时,我们一直渴望校史馆若要有几件“镇馆之宝”,那才与百年复旦相匹配。
复旦校史专家许有成教授曾在2003年的《复旦》校刊上专门写过《复旦最早的毕业文凭是个什么样子?》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感叹“余生也晚”,“复旦建立,已有百年,在吴淞时期发的毕业文凭,现在活着的人都未见过,见过的人已经去世,是个难解之谜,岂能妄谈?”,他在文章最后呼吁“早期的校史文物,可遇而不可求。只要广大复旦校友时时留意,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会为未来的校史陈列馆觅到镇馆之宝”。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一张宣统元年的毕业文凭不期而遇。
2004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应邀来复旦大学参加物理学国际研讨会,期间他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聊起他1978年考取复旦,而且他爷爷也是复旦毕业生,他家里还藏有一张老文凭。
王校长当即问他老文凭现在哪里?
他说就在上海的家里。
随后会议期间,张首晟抽空从家里取来,12月15日在宝隆宾馆举行的晚宴上,张首晟向王校长展示他祖父宣统元年的毕业文凭,并合影留念。
会议结束后,张首晟就回美国了。
时任校办副主任周立志告知我这个情况,并给我看张首晟与王校长一起手持宣统元年毕业文凭合影的照片,我顿时兴奋不已。
周立志随即告诉我张首晟的电子邮件地址等联系方式,让我直接跟他联系。
2005年1月5日,我给张首晟发了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并在邮件中,告知其祖父张彝先生的史料:
我们翻检校史,在1928年的《复旦大学同学录》中查到令祖父张彝学长的毕业情况。另外,我们了解到,令祖父在1912年曾作为复旦学子42人联名请孙中山帮助复校 。具体详见后附许有成教授撰写的《复旦学子42人联名请孙中山帮助复校》一文,从中可以看到,令祖父张彝学长也是再造复旦的有功之臣之一。
大概过了几天,张首晟给我回信,是用英文写的。大致翻译如下:
亲爱的周教授,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我很感动。
1)我的家人会把我爷爷的证明原件捐给复旦大学,只要是永久性的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展出。
2)我们想问一下复旦大学是否可以制作出6份完善的证书原件的复制品,这样我的叔叔们都可以保留一份副本。
我的父亲和叔叔们将写一个简短的关于我的祖父的传记,我们将提供他的照片。我也有一本他写的教科书“几何”。它们也可以用于展览。
4)我们可以尽快将证书原件提供给复旦大学。我的姐夫在复旦工作,他可以把它带来。复旦就可以开始制复制品。我将于5月15-18日参加上海论坛,具体时间我可以来复旦讨论展览。如果5月27日有重大活动,我也可以参加开幕式。
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首晟教授张
物理系
麦卡洛大厦305室
斯坦福大学
4月份,张首晟委托他的姐夫复旦大学药学院叶德泳教授将老文凭护送到档案馆。
5月18日,我们在复旦大学档案馆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捐赠仪式。张首晟与他的两个姑姑一起参加仪式。档案馆工作人员向他们展示了有关他祖父张彝先生的相关档案史料,并给他一份张彝先生的生平史料。
张首晟现场翻阅起他祖父亲翻译的《高中几何学》,回忆他少年时喜欢在家博览祖父与伯叔们留下的书籍,包括祖父亲译的“高中几何学”,1978年,他初中刚毕业就以优秀成绩跳级考上复旦大学物理系。
现场来宾一起细细观摩老文凭:
它与4开报纸一般大小,四边均缀有双龙戏珠的图案,“复旦公学”4个字分印四角,文凭上方配有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慈禧太后上谕,下方写着“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几个蝇头小字,主体部分则记载了各门功课的毕业考试成绩。文凭上清晰地记录着张彝的国文、法文、伦理、化学、三角、体操等12门功课的毕业考试成绩,总平均分为80分8厘,而他在校三年的总平均分达到77分7厘。签发证书者为监督(校长)高凤谦和教务长李登辉。许有成教授说:这样的“卒业文凭”,复旦大学一共只发了57张。
1905年秋,复旦公学正式在吴淞开学。1912年初,吴淞校址因战乱遭到严重毁坏,复旦公学被迫迁入徐家汇李鸿章祠堂。在吴淞办学的6年半里,共有4届学生毕业,毕业生共计57人。历经96年的沧桑变幻,这1/57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张首晟回忆说,他家人在清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最早的复旦文凭。随后,他代表家属将其祖父的毕业文凭捐赠给复旦大学,为复旦百年校庆献礼,深切地体现了祖孙三辈对母校的敬爱与情结。
张教授感慨万千:“一张最早的文凭,它的意义不只为收藏,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百余年前复旦办学之初的理念,还有一脉相承至今的复旦精神。”
我和档案馆沈如松馆长接受捐赠。档案馆回赠六件老文凭复制件以及六份张彝先生《复旦履痕》。
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诞生于1909年即宣统元年,今年已109岁“高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复旦大学毕业文凭,成为复旦大学校史馆的镇馆之宝。
2012年5月,我接到张首晟在复旦的研究生张家栋的电话,说你们档案馆复制水平很高,那次他爷爷的老文凭复制的非常好,他们家属非常满意,张首晟教授想将他获得的五件最重要奖项证书,委托你们复制三套,可以吗?我说好啊,满口答应。于是,张家栋给我送来高精度的扫描件。
2012年6月2日,张首晟来复旦参加78级物理系学生毕业30周年,下午他应约来到档案馆。
那天,他兴致很高,感念我对他的信任,将他多年来获得的五件最重要的获奖证书(影印件)捐赠给复旦,并在影印件上一一签名。那时,他已经受聘清华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他还写下这两幅题词:一是祖孙情系复旦:一幅是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可见他对复旦情结之深。
那天,我还请校友会《复旦人》杂志的大学生记者采访。他深情回忆起他的祖父,在家境困难之时,坚持让他的12个子女都读大学的故事;他自己少年受祖父的影响,小阁楼里刻苦学习以及他15岁考入复旦的故事;还有他两个子女在复旦百年校庆时在复旦校史馆参观在老文凭前留影,后来分别考取哈佛的故事等等……
最后他总结道:一张老文凭传递着一种教育理念,这是我们的最大财富。那天,我们档案馆的摄影师谢跃进现场拍照录像,给我们留下张首晟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
如今,斯人已逝,令我伤心不已。这位著名科学家与母校的情怀将永远铭记我心。
作者:周桂发
图片:复旦大学档案馆供图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