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东认为,这些宣传活动不仅彰显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还能进一步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和履行宪法的使命感。
“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要想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关键的还在于落实,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宪法的实际意义。”五年前,陈旭东曾这样告诉记者。
寇树才:“宪法就像空气,时时刻刻都存在。”
再见到寇树才,是在他任职的国浩律师事务所。作为一名资深刑事辩护的律师,寇树才告诉记者,这五年来,他深刻感受到我国各项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人们的宪法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我觉得宪法宣誓制度很有必要,形式也很好,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宪法意识。” 寇树才说,作为法律工作者,必须维护宪法权威,忠于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规范不能事无巨细,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其中。因此其作用不容易被人们所感知。“但其实,宪法就像空气,时时刻刻都存在。” 寇树才说,结合律师工作实际,就是要在具体案件中,理解和适用法律,都要遵循宪法原则和精神,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014年,“国家宪法日”落实当年,《上海法治报》曾邀请两人回忆他们与宪法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文/胡蝶飞 《上海法治报》记者
2014年12月4日,必将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今天,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4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4部宪法,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无不留下时代的烙印。
时间追溯至1986年1月6日,现行宪法颁布后第四年,本报第七版刊发了一篇名为《建议规定宪法节》的稿件,其中即提出“将每年的12月4日规定为宪法节”的建议。28年后的今天,记者联系到该篇文章的作者陈旭东和寇树才,请他们讲述当年与宪法的故事。
1986年陈旭东参加完“模拟法庭”后在复旦校园的卿云亭留影
彼时,陈旭东和寇树才还是复旦大学法律系的大一学生,“我记得当时刚上完一个学期的宪法学课程,老师布置了作业,要大家写一篇关于宪法的小文章”,陈旭东回忆,“作为法律系学生,我对于宪法的印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非常重要”。
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陈旭东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当时国际上已有不少国家设立了宪法日,但我国却没有。据寇树才回忆,两人还做了一些调查工作,发现法律专业及行业之外的群体,对宪法的认识了解并不多。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设立一个节日来加强宪法宣传、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于是,由陈旭东最终执笔,写下了《建议规定宪法节》一文:“新宪法颁布至今已经整整4年,虽然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新宪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能真正做到使新宪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许多人,包括一部分党员、干部,还根本不知道新宪法允许什么,禁止什么,违反宪法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我建议可以把每年的十二月四日规定为宪法节,在这天,可以进行全国规模的宪法宣传活动”。
1987年复旦法律系团学联主办的纪念82宪法颁布五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央海报栏的宣传
陈旭东将此文投递到《上海法制报》(本报曾用名)后不久,稿件即被刊用。时至今日,陈旭东还完整保存着当年的这份报纸。
毕业后,陈旭东和寇树才从事的工作均与法律相关,对宪法的关注也一直没有间断。在陈旭东保存的另一张1989年1月2日的简报中,记者看到,报道中提及,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交付法律委员会审议的人民代表所提的建议...关于建议制定宪法节的议案,目前已受到常委会的高度重视,正在酝酿研究之中。“后来陆续也看到有政协文员、人大代表在呼吁,但一直没有落实”,陈旭东告诉记者。
直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宪法日,今年11月1日,28年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当年的想法变成现实了”,常年从事刑事辩护律师工作的寇树才对于我国法治进步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他这样形容得知这一信息时的心情。对于宪法的落实,寇树才说:“我和其他法律人一样,有着很深的期待”。
“当时学生时代的呼吁、设想,最终落实在了四中全会和人大的决定上”,陈旭东表示,这一实现的过程也折射出我国法治建设循序渐进的过程,“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要想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关键的还在于落实,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宪法的实际意义。”
作为“国家宪法日”的最初提议者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侯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宪法与民主、法治密不可分,设立‘宪法日’,能努力使宪法及宪法所包涵的价值——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形成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综合自复旦大学校友会、新华社、搜狐、中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