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梅赞》传唱全国,阎肃老将军与档案人的三段缘
▲阎肃
阎肃的成名作是歌剧《江姐》,一经演出,主题曲《红梅赞》等传唱全国,阎肃也因此和剧组一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由他作词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北京的桥》《军营男子汉》等许多歌曲脍炙人口,在几代国人中热情传唱。他参与策划了多期“全国双拥晚会”,深得广大军民的敬爱,本人也于2016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江姐》剧组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阎肃老将军离世时已经是一位86岁的老人,但在熟悉他的人们心中,他的朝气蓬勃、正气豪情、清气雅韵,就像他的诗句“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那样,与天地共存,永远年轻。
若不是2016年2月12日的一纸讣告,共和国70周年的文艺庆典上,阎老将军一定会按照他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正能量、接地气、往前走”的创作方向,继续大显身手,为全军将士和广大观众奉献出德艺双馨的好作品。3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对阎老的崇敬之情,让我一直保存着他的手机号码,好像遇到什么为难事,仍可以随时向他请教。
▲《红梅赞》歌谱
首次请教登家门
2011年秋,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的“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的全国征集活动圆满落幕,一等奖候选作品脱颖而出。毕竟这是关乎档案界未来的一件大事,能否最终确定并宣布,国家档案局领导几经商议,提出邀请文化界专家给予最后修订,而具体事宜就交给了承办单位——中国档案报社。邀请谁来担此重责呢?报社编委会认为,这位专家首先要在文化界具有真知灼见,语言方面具有权威地位,而且必须充分理解档案界的职业情操。
经过非常慎重的研究,编委会最后决定邀请中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老将军出马。作为报社总编的我虽然是举双手赞同,但多少也有些担心,这位享誉军内外的殿堂级专家,当时已经八十开外,还能愿意为默默无闻的档案部门做这么一件不足百字的功课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阎肃(前排中)与战友合影
在解放军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局长刘英的有力支持下,阎老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希望听我们当面汇报一下赛事的具体情况后再定。喜出望外中,我和副总编辑王国武及编辑部主任崔志华兴冲冲地赶赴阎老的住所。在公路拐进小区的路口,我们意外地发现阎老正一个人笑眯眯地站在大树下迎候我们。于是,我急急忙忙跳下车,跑过去握着老人的双手问好。阎老绽放出他的经典笑容,幽默地说:“一看你们不是军车,开到这里犹犹豫豫,就知道是中国档案报社的同志到了。”
进屋落座,当我把来龙去脉汇报后,心里已做好了阎老不接受的准备,因为汇报的半个小时里,不断有电话打进来,有邀请他参加全军春节双拥晚会策划的,有通知他参加党支部活动的,还有一家单位送来大捧鲜花感谢他的支持。
▲阎肃(右)与同事在创作中(图源见水印)
谁知阎老听过我们的汇报后,竟很认真地说:“我很崇敬档案工作,这是为党和国家保存历史的工作,是老百姓给予最大信任的事业,用职业誓词来教育和鞭策档案工作者,就像军人献身国防事业一样,只有树立了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面对危险和诱惑不动摇,坚持职业操守,永远不出卖自己的灵魂。”阎老的几句话,鞭辟入里、掷地有声,不虚此行的暗喜,已悄悄充盈在我们心间。
阎老是著名词作家,名声显赫,我们送上的作品虽经过层层评选,但还是略显青涩。此时室内一片寂静,阎老戴上老花镜,仔细地反复研读一等奖候选作品,动笔修改了一处,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了我们。他还把誓词作品朗诵了一遍,告诉我们:“誓词要简单上口,不需要多么华丽,但内容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既高兴又敬佩。
▲本文作者拜访老艺术家阎肃(崔志华摄)
看到阎老身边堆得高高低低的文字材料、书籍光盘,我情不自禁地说:“您可是党和国家的宝贝,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可别太拼命啦。”阎老不说话,眯着笑眼看着我。还是王国武和小崔反应快,赶忙提醒说:“总编,咱们可是属于破窗而入的,连队都没有排。你刚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就要关阎老的门呀?”随之客厅里爆发出一阵酣畅欢快的笑声,其中阎老的声音格外响亮。
告别前,我向阎老郑重转达了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的邀请,希望他方便时到中央档案馆参观,并代表报社全体同志祝愿他健康长寿。为了向“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的最后定稿者表示敬意,《中国档案报》今后期期寄到他家。
▲有阎肃签名的“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征集评选结果确认书
我在阎老家看到像《解放军报》那样的国家级大报和期刊,层层叠叠堆放在书橱、写字台和茶几上,估计他不会有时间阅读一份档案行业报刊。可是后来,我几次接到阎老的电话和短信,谈他阅读档案报后的感想。尤其是在全国档案系统学习共产党员楷模、解放军档案馆馆员刘义权的热潮中,阎老看过报上的长篇通讯后,打电话给我,情深意重地说:“我好像看到远远天边的彩霞,那里安静地坐着一位军人,他是我的战友,他默默地看着我们,不曾说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告诉人们,什么是党员的标准,什么是军人的职责,什么是档案工作者的使命。”
放下电话,我沉思良久,觉得阎老与刘义权同志真是心灵相通,鲜活的人物特点,他几句话就勾勒得深刻准确,神形兼备。说实话,我也在学习刘义权同志活动中,几度遣词造句撰写报纸社评,而面对阎老言简意深、掷地有声的评语,真是佩服之极。
▲阎肃作品音乐会现场
再次请教邀进馆
在我们报社作为承办者顺利完成了“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档案工作者之歌”“档案行业徽标”三大全国性赛事后,2011年10月2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邀请参与赛事的艺术家们参观中央档案馆,我受命陪同。被邀请的首位就是阎肃老师,还有多次获奖的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制片人吕军,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之长女郭淑英,著名曲作家李昕等。杨冬权与各位艺术家亲切座谈,代表局馆表示诚挚的谢意,尤其是对阎老为“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评选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别看邀请的嘉宾都在各自领域业绩不菲,但说起中央档案馆,心中多是充满了陌生感和神秘感的。杨冬权局长深谙其意,提出不仅邀请他们参观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央档案馆革命历史主题档案史料展览,还破例陪同阎老一行到档案馆内部的档案特藏室参观。特藏室的档案一曰“真”,都是档案原件,绝非传抄;二曰“珍”,都是经过战争炮火劫难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孤本独件,平时深藏不露;三曰“甄”,是甄别许多历史谜团、解疑答惑的权威凭证。
能够零距离目睹这些国宝档案,这是多少历史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机会,几位来宾按捺不住自己的期待心情,谈笑风生间急急地拾级而上,来到档案馆楼门前。猛然间,一脸冷酷的持枪哨兵挡住了去路,检查放行后,大家的敬畏感顿生。我看到阎老将军在特藏室厚重的保险门前,很有仪式感地收起笑容,略一停顿,方才庄重地踏进了这座保管党和国家重要历史档案的顶级殿堂。
▲阎肃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左五)等在中央档案馆办公楼前合影(甄学宝摄)
在解说员的陪同下,诸位来宾看得一丝不苟,听得一句不落,远远超过了预定的时间。离开特藏室后,几位艺术家默默地漫步在中央档案馆的松柏树林中,思路还停留在那些凝结着历史风云的档案史料中。突然听得一声清脆的鸟儿啼鸣,凝神间风吹过耳,松涛阵阵,一行人都收住了脚步,似乎有些流连忘返,若有所思。
我打破沉默说,看见特藏室里那面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就想起了阎老您写的歌剧《江姐》里的经典唱段《绣红旗》,我们这辈人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唱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走上工作岗位的,是怀揣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唤起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的手抄歌本,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举手宣誓的。我们与打下红色江山的父辈,血脉相承,继往开来。
▲歌剧《江姐》剧照
阎老听了没有马上说话,慢慢地放眼远望。那天风和日丽,档案馆主楼在阳光下也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翠竹环绕,绿草如茵,阎老似乎在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革命先烈如果知道,党和国家的历史档案能够保存得这样安全,一定会放下心的,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传世之宝,中央档案馆真是咱们党和国家的一块风水宝地啊!
杨冬权局长在后来与来宾们的座谈中,讲述了革命历史档案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诸多实例,其中包括提供重要历史档案,支持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档案》栏目创作团队,帮助他们拍摄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电视系列片,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阎老一直认真地听着,听到这里他说,杨局长用档案文献教育年轻人、支持年轻人,很有远见,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优秀的文化作品传递给青少年,这是功德无量。
▲阎肃与青年人在一起
他还说:我正在参加策划明年春节的双拥文艺晚会,头绪很多,单位应该完成的重要工作也不少,家里人怕我年龄大身体吃不消,劝我少参加一点不在本职岗位范畴的事,但档案工作者誓词作品评选,我总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因为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我作为文艺工作者,有守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义务,有宣传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使命,有完成为新中国牺牲的先烈、战友遗愿的职责。所以,让我担任誓词评选的最后把关,我干;邀请参观中央档案馆,我来;赠送给我《中国档案报》,我读。
阎老讲这一席话时,我就坐在他的旁边,端详着眼前这位衣着简朴的老军人、老党员,和荧屏上艺术家的形象相比,一样的是爽朗风趣,引人注目;不一样的,则是那份真诚、正直和质朴,有如见到久仰的老师,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
▲阎肃和当年风华正茂的明星大腕在一起
三次请教记终身
2013年底,在我退休离岗之际,把自己曾公开发表过的一些文章集结成书,以“都在字里行间”为题出版。为了表示敬意,我寄送给阎老一本,并附函说请他不必费时翻看,放在角落里,收下一份兰台人的致敬心意即可。谁知不久竟接到他的手机短信,先是一段中肯评价,最后他说:“我的读后感集中为一句话,你这一辈子——值了。”我热泪盈眶地一遍又一遍诵读这最后的两个字“值了”,反复琢磨其中含义。
在我看来,阎老作词创作的歌剧《江姐》和《党的女儿》引领了几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跟随党的旗帜一往无前,可谓是波澜壮阔的一辈子;由他作词创作的大量歌曲,传唱长城内外,红遍大江南北,可谓是流芳百世的一辈子。这样的波澜壮阔、流芳百世才能称得上“值了”吧。而我兰台一介布衣怎敢愧领他“一辈子值了”的评价?
▲青年时期阎肃
也就在这一刻,我的心头突然被点亮,原来阎老所说的值了,其实是在告诉我一个行事的标准,一辈子值与不值,不在于能否声名显赫,光鲜亮丽,不在于顶戴花翎和万贯家财,只要是认真为党为国家,为民众为战友服务,即便是平凡岗位,普通工作,也是最重要、最光彩、最值得的。
至此醍醐灌顶,方才明白了为什么阎老年逾八旬、盛名远播,还要躬下身来,在百忙中为档案工作者的誓词修改把关,倾力为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加油鼓劲,他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信仰的力量传递给后人。这是我三次请教的最大收获,不由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铭记终身。
▲《敢问路在何方》歌谱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2015年11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为信仰而歌”为题,大篇幅报道了空军文工团创作员阎肃的感人事迹,老将军从文从军、爱国爱民的人生之路,令人钦佩和敬仰。中共中央宣传部特授予他“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他还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在人们庆贺阎老德艺双馨,实至名归时,死神的阴影却慢慢笼罩了病床上的老人,翌年立春刚过,天堂便接走了他,把无穷的思念留在人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现在似乎已能听到欢庆的锣鼓声,看到长安街上的鲜花。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案头有一张阎老2015年春节寄来的贺年卡,上面有他的亲笔字迹“新年快乐
满庭春风 阖府安泰 吉祥幸福——谢谢惠赠档案报”。正面是阎老一张满面笑容的个人肖像,透着和蔼,藏着幽默,含着热情,带着慈祥。
▲阎肃寄给作者的贺年卡
在这新春送暖,大庆将至的时刻,想来阎老一定深深地惦念着他的祖国,他的战友,还有成千上万喜爱他的观众吧。面对人们的不舍与缅怀,他又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我想,那首由阎老亲笔撰写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中的一段歌词,应该最能表达他的心意:
“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
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
漫天朝霞照着我,心中万杆红旗飘,
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不能把新社会来建造。
到明天,
请代我向党来作汇报,
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
到明天,
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
就说在建设祖国的大道上,
我的心永远和战友们在一道。
到明天,
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
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莫把这战斗的岁月轻忘掉,
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康健,
为革命多多立功劳,多多立功劳……”
作者:郭海缨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宣晶
来源:《档案春秋》(ID:dacqb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