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

2019-04-29信息快讯网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以“知青”为方法: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研讨会》现场

“他曾读到这么一段,书本里一个人脱上衣时,露出背上十几只眼镜,一齐眨巴眨巴绽开睫毛……当时就吓出他全身的鸡皮疙瘩,还有日后的噩梦。那区区一行字,岂不是比毒品更厉害?”                                

——韩少功《修改过程》第一章《作者别躲》

因为韩少功曾在海南创办《海南纪实》杂志并担任作协主席十余年,海南大学出动三位学者以“娘家人”的身份随他北上来沪,首发小说《修改过程》的《花城》杂志也有三人随行。大作家出新作,文艺批评界开研讨会是惯例,既为了创作生态的递进发展,也让批评圈生态处于“绿色”。但要把作品研讨会放在高校的思想节里,恐怕就不仅仅是圈内的“自说自话”了。

上周五(26日)闭幕的华东师大思勉思想节上,上午2.5小时,王安忆、孙甘露、蔡翔等同辈作家、评论学者温馨回忆并做理性点评;下午4个小时,22位后辈青年学者竞相阐释。不同的是,除了惯有的内容、形式等的专业话语碰撞外,发言者中有法学界的文学爱好者,年龄也从65后下溯到90后,谁都没有经历过《修改过程》中描述的77级大学生活,因而话题的发散性也如《修改过程》一样给出了多种可能性。席间,韩少功外出两次抽烟,也做了4-5次的即兴回应。代际的不同视野、非专业的不同视角,让聆听了一天、大多没有看过小说的樱桃河畔00后的学子感到了一种思想的张力。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在华东师大思勉思想节主题论坛4《当代中国与韩少功》上,王安忆、孙甘露、蔡翔等同辈作家、评论学者温馨回忆并做理性点评

作品能传递多少复杂性?

知青题材从恢复高考后在文学作品中就没有中断过,岁月给了这代人沧桑也给了他们记忆的财富。这个财富如何接续到现实社会,甚至代际延续,既是一代人的债务和使命,也是中国社会前行的动力。韩少功无疑位于这种追问的最出色之列,继《日夜书》后推出的《修改过程》同样有这样的“野心”——认识世界永无止境,哪怕就是认识自己,也是漫漫长途的修改过程。77级大学生肖鹏以当年6-7位大学同学及他们后来在市场经济、出国大潮中的不同命运为原型创作网络小说,但遭到了原型同学的不同程度的质问,要求修改情节。小说就在现实、虚构中并行交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作品往往在被阅读中继续成长。下午的《以“知青”为方法: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研讨会》便出现了多元的被理解的复杂性。

从创作41年来看,又一件精品

不割裂地看《修改过程》,而是从韩少功一系列创作中来理解这部小说,这是不少专业人士解读的路径。1977年韩少功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七月洪峰》,1985年倡导、发文《文学的根》,1993年发表《爸爸爸》成为寻根派的重要成员,此后1996年有了《马桥字典》,2002年有《暗示》,2013年出《日夜书》,直到2018年《修改过程》在《花城》上首发。《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认为这是韩少功创作生涯中同等重要的文本。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何吉贤认为,和当年的现代派追随者在1990年代后纷纷向现实主义回归不同,韩少功继续持续不断做着文体的实验,他善于把个人经验与思想打通,“他有借现代派形式处理中国现实问题的智慧。”何吉贤因而认为从创作总体来看,韩少功的创作因作品承载了思想强度、对个人经验和时代问题,尤其是70-80年代,80-90年代的时代转型问题,不断做出回应,因而作为一位作家,韩少功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具有“罕见的完成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鲁太光则换了一个视角来观察韩少功的创作整体。“如果把韩少功的重要小说和随笔放在同期读,则不需要任何理论工具,就能发现他对时代问题追问的自觉。”鲁太光举例,小说《马桥词典》和随笔集《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对比,是在追问世界范围内中国语言的迷失;小说《暗示》和随笔集《山南水北》对应着读,是对山水流失、乡土迷失的反思。而这次《修改过程》是对进入新世纪后对初衷迷失的提醒,小说里只有林欣一个人记得十年后有“一个都不能少”再聚会的约定。同样,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特定的追问,马湘南是面对市场经济的迷失,最后纵身一跳以了结;楼开富虽被视为庸人,但凡俗中亦有对理想的坚守;乡村出来的诗人史纤最后回归了乡间;杂志社副总编陆一尘则在灵魂与物欲中挣扎。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鲁太光(右)

如何营造共同体:怀念和怀疑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丽敏都高度肯定了韩少功对77级大学生群体的怀念——他们是80年代性格的塑造者,具有革命理想主义色彩,是继往开来、奠定了新时期意识开端的一代人。但更值得赞叹的是韩少功在怀念同时的怀疑。

在董丽敏看来,韩少功的笔触不同于经典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构成的虚拟现实主义。在前者层面,作者很有自信,认为人物和命运都能够把握,但在主体意识日益强大的今天,这种自信是受到挑战的;在后者层面,往往有与历史对话的意识,但会悬置历史,重新在穿越时空之旅中改变失败之处。但韩少功的处理是主动的承担,在对文本有限的信任和怀疑中,进行了新的建构。“这种对形成的共识起点的介入性的调整,体现了主体姿态的召唤。”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丽敏(右)

刘复生认为,60年代如何过度到80年代,80年代又如何演变到90年代,韩少功用文学方式表达了历史的逻辑、知青的作用,尤其展示了1978年到1982年左右的短80年代,它所富有的包孕性、丰富性甚至暧昧性,其中也有因革命探索失败带来的虚无与颓废主义。小说把进入市场经济后的人物命运留给了“修改过程”,比如小说中某时间段某个人物和自己相遇,一个人会有A、B两个角色,“显然是要呈现时间在虚拟中的分杈,以及在花园交叉小径上碰头后会有怎样的奇迹,体现回到历史的起点后具有的无限包容性、无限可能性。”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翔重点分析了虚无感的重和轻,“对于当前社会迷茫、虚无感的分析和思考,是对抗虚无主义非常关键的一步。”

77级原来因为高考进入大学变成了共同体,此后又因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而弥散。对于共同体,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从亚里斯多德的“潜质与实成”转换中论述了共同体价值如何实现,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则从理查德·罗蒂的共同体构成的三种可能进行了理论阐述。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左)、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右)

寻根非单数,形式探索是一个过程

如鲁太光所认为,韩少功的寻根并非一次过程,是“不断重临的起点”,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始终贯串在其创作生涯中,与会者对于《修改过程》的元小说形式,间离效果,有意味的形式等内涵都做了解读。

“元小说方式不是为了技巧的技巧,而是内容的需要的文体选择。”上海市作协研究室评论岗的胡笛认为,修改是这部小说重要的关键词,小说所展示的既有文本层面的修改,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创作技法和文学理念的修改。“小说中有两个比喻——野生动物和稀有动物,这是对77级来路不明和出路各异的准确概括。而在文末有两个附录,一个是视频的脚本大纲,许多历史场景营造了一种真实感,是小说中少有的抒情片段;附录二则又解构了附录一的真实性。”胡笛看来, 文体实践背后的精神动机,就是不断反思的人生社会经验和文学观念,而修改过程正好体现了这一个动态的过程。

李云雷认为知青生活不仅是内容,更是观察世界的方式。“要让没有经历的下一代理解当时的历史,可能比我们理解古代史更难。”因此,小说始终有双重视角,既是个人的知青视角,也有后设的新世纪眼光,复杂性体现在讲个人经验和时代经验的贯通处理。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尖指出,文本上运用反讽、元小说,是以抒情的方式反抒情,能起到间离效果,避免陷入“滥情”,这也是在怀念中带有怀疑的复杂性表达。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左)、上海市作协研究评论岗的胡笛(右)

孙波形象反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冷静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副教授,她带来了一大叠往昔韩少功的小说,她坦言是今年才开始看韩少功的小说。去年末今年初,是她率先在微信群里看到了格非对《修改过程》的赞誉,继而分享给了周围的知青师友,也有不少77级表示不认同,这也间接促成了这次研讨会。

她开首表扬了韩少功小说中诉讼程序的掌握“并无漏洞”,继而转告了素有“技术理性”之称的法学界同行指出的细节不真实。随后冷静聚焦到了小说中人物孙波。在冷静看来,孙波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教育产物,对当代教育弊端敲响了警钟。孙波是从商的马湘南的儿子,因为离婚而改姓母姓,继而发愤图强,出国获取多个重点高校的博士文凭,在异国他乡,送他读书的林欣邂逅孙波,作为成功人士,他的时间精确到几分钟。在解读玛雅人时,林欣感受不到他的人道精神而大为失望。“孙波的塑造,是小说成功之处,对二次元的00后也是一个提醒。”

代际的共鸣,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在90后的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谢超逸的理解中。韩少功曾说过自己的人生处在当代革命史的后半场。谢超逸认为,作为90后,“是不能上街而能上网的一代人”,无法重返革命现场的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理解革命。她赞同韩少功所说“作为小说的切入点,历史理性不能跑偏了。”相对小说中的77级,90后在朋友圈内树立自己的形象,重写的依然是革命的剧本。“77级是肩负着债务,那么我们则肩负着对未来的债务,所以我们是现代进行时的修改过程。”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冷静(左)、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谢超逸(右,李振东摄)

韩少功有多少可能性?

在上午开场介绍时,策划人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认为韩少功是既有文学功力又思考力强悍的当代作家。而同辈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发自内心地夸奖其另外的面向:有行政能力、能办杂志、能养猪种地,王安忆则夸其理性而通情达理且坚守文学。研讨中,虽然也有一些对作品的小质疑,但上海交大教授教授何言宏、海南大学教授张硕果、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闫作雷等后辈青年学者对韩少功同样予以致敬。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项静、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音从不同视角解读了这位前辈作为作家的可能性。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海南大学教授张硕果(左)、上海交大教授何言宏(中)、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闫作雷(右,李振东摄)

早期文本修改的秘密

“韩少功老师是给我们方法和坚定力量的人。”因为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期间,接了作家出版社《韩少功论》这部书稿,所以,项静系统地阅读了所有的作品。项静披露了一个发现,韩少功早期发表过三部小说《月兰》《飞过蓝天》《西望茅草地》,和收入2006年《韩少功全集》中的文本相比,“每一篇小说都修改过,让我非常震惊。”在项静看来,这种非常隐性的修改,对读者是不存在的,但对作家本人意义更为重大,“自我意义大于文本意义。”她一一对比了语言,这表明,“原来的我可以和现在的我有沟通的可能性,历史并没有死去,而是在沟通中有激活的可能性。”项静认为,没有经历过1980年代寻根文学的自我淬炼,韩少功是无法提出今天这样的“修改”的。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右)

沿着鲁迅、赵树理的双向转换

李音笑称自己在海南大学工作,是韩少功的“娘家人”,理应争取对韩少功做更深入的剖析,她果然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鲁迅在1934年写过一篇杂文《门外文谈》,在这篇杂文中他先描述(虚构)了一个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在弄堂夏夜一起乘凉的场景,探讨文学、语言与劳苦大众的关系。他期待出现一种觉悟的读书人,不高估亦不轻视自己,去做大众的帮手,一方面把文字还给大众,一方面自己作为大众的一员来写作。鲁迅甚至表示自己即便是邯郸学步,也愿意尝试去进行这样的写作。

鲁迅虽然是最早书写劳苦大众的作家,但总体来说他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去观察和描写,作品的阅读接受基本上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到了40年代,赵树理则以农民的身份和角度写农民和知识分子都能看懂(听懂)和接受的文学,他被竹内称赞为一种新颖的文学,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又超越了现代文学。鲁迅笔下的阿Q等人物处于哑巴、失语的状态,但赵树理让农民开口讲话、说理。在李音看来,赵树理承担了双向翻译的任务,把革命的话语翻译成农民可理解的语言,又把农民的精神状态用很纯正的白话文翻译给知识分子看。

如果沿着鲁迅、赵树理这样的现代文学进程看来看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的话,李音认为,虽然《马桥词典》隐喻了第三世界在世界文化中的处境,但作为知青小说、寻根小说的《马桥词典》又让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的语言及世界在文本上并置和碰撞,两种语言两个世界不相互转换表达,又相互质疑,甚至消解权力话语。作为马桥词典的姊妹篇,《暗示》则沿着文体实验的路子谈讨名实之辨,《修改过程》则把名实之辩落在了文学书写与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关系中。李音认为,和鲁迅一生思想抗争的方式非常像,韩老师的写作和思考也一直在一种“临界”状态,拒绝固化现实、僵化概念和常识。鲁迅晚年放弃了小说创作,改用杂文来表达中国的复杂面向,韩少功则面对后革命时代,理想被庸俗化的时代,拒绝自恋自怜,进行了大量的反省,因此在写作中便不得不牺牲阅读快感,出现了杂文入小说的现象,拒绝单一的立场简单的判断,而是努力呈现思想和现实的繁杂性。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项静(左)、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音(右)

从鲁迅、赵树理到韩少功,李音看出了有历史脉络可循的文学传承。如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梁展引用《修改过程》中对小说的看法一般,韩少功内心有一句话:小说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作家提供可能性的广度和厚度可见一斑。

李云雷介绍现在每年有7000到8000的长篇小说产生,他和项静、黄平(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刘大先(中国社科院民文所研究员)、鲁太光等同行阅读当代文学最多,他自嘲有时就是沙子里淘金的“文字垃圾清洁工”。在上午《当代中国与韩少功》的研讨中,韩少功也坦言,文学现在遇到了坎,获奖作品也遇冷,阅读小说成了奢侈,文青和中文系成了贬义词。文坛一味流行所谓的感觉,像流行病一样。他质疑,在向西方学习新潮流、新艺术样式之际,我们是否存在误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我学和人民学都曾繁盛取得成果,我们为何只偏执于“自我学”一隅。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他强调,对于现实和小说,作家需要对自己提问、打问号,力争找到新的惊讶、新的痛感、新的探索点。王鸿生则以77级同龄人身份对作家和文学做了定位:文学能做转换器就很满足了。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中国社科院民文所研究员华刘大先(左)、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黄平(中)、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梁展(右)

如果说思想节的文学活动会给莘莘学子留下什么?撇开青春律动必备的兴奋、签名、围观、崇拜,那就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内容,一圈专业人士的术语呈现,或许更多的是思维的多样性,和多样性背后每代人对学科、时代、国家命运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或许这会在以后才能体味到。

【闭幕式精彩瞬间】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韩少功给思想节志愿者们颁发纪念相框和名家签名海报

22人评韩少功新作:当代作家有多少可能性?-信息快讯网

志愿者与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左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书记王玉琼(右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郁振华(右一)(李振东摄)合影

相关链接:

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聚焦77级:复杂的怀念和怀疑

重返19世纪文学?因为它没有带给社会“负面财富”

冯象:人工智能让我们害怕什么?【附音频】

陈嘉映:今天的哲学能像古希腊那样追求活得明白吗?

陈少明:当婴儿工厂出现时,儒家倡导的人性是否依然存在

钱旭红第57次谈“改变思维”:找回墨子的形式逻辑

钱旭红:看不懂世界?因为你还没有学会量子思维

人工智能该在哪些领域止步?法学家冯象14轮问答【附音频】

爱情/如中国足球一样/没有未来 科学家揭秘微软小冰写诗

作家会失业吗?新人文科技之辩,微软小冰说不会

132期主讲冯象:从亚瑟王、《圣经》到人工智能

作者:李念

摄影:除署名外均为李念摄,夏佳丽整理

编辑:袁琭璐

责编: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名画版全家福!这位摄影师妈妈把全家翻拍成了名画人物,艺术让一切皆有可能
“伞打不开了”,墨西哥18岁少女跳伞庆生不幸身亡,除了运气,这些求生手段可能救命
人类探测器可能首次探测到“火星震”,正式开启火星震学
网络作家吉祥夜:写爱情,不应只有“霸道总裁”式套路
德国《时代》周刊:“不会中文的人不可能走得更远”
赵丽宏诗集《疼痛》被翻译成波斯语出版,中国当代诗歌首次走进伊朗
素媛案罪犯长相首次公开,服刑期间毫无悔意再犯可能性极高...
中英合作《惊梦》迎来3.0版本,探索《仲夏夜之梦》《牡丹亭》中与当代相关的情感互动
李安新作聚焦科幻题材,片中特效让威尔·史密斯与25年前的自己对戏
被王安忆尊称“大哥”的韩少功:文学的风险系数很高,我对小说的功能存疑
陈薪伊艺术中心落户人民大舞台,每年推出一台新作,首部戏就请来奚美娟
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聚焦77级:复杂的怀念和怀疑
维也纳二十世纪乐团亮相“上海之春”,诠释多位中国作曲家最新作品
上海城管,管多少事?609项!
宁光院士发起创新项目,上海二级医院首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落地
“五一”长假未至,出境高峰已来,“10秒通关”这次要立功了
福金:如何让大部头经典与当代观众更适配?创作者要有不做奴隶的勇气
五四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当代传承
【新华网调查】数据绘制当代大学生精神图谱
习近平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去年台风三次正面袭击上海,今年可能更厉害!台风个数多、强度强
琴弦相和,诗乐相合——评《当代中国钢琴与弦乐作品音乐会》
足球场上没有不可能!嘉定博击成为首支跻身足协杯十六强的业余球队
欢呼吧,78岁阿格里奇首次亮相上海舞台,见证历史之夜别忘了数数她带了多少彩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上海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于五四期间在各区广泛开展
这可能是你看到的第一张火星日出、日落图
这10家汽车销售店投诉很多,正要买车的你小心入坑。附名单和地址,可能就在你家边上!
舒婷等一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偶像,这位抒情大师有朵神奇“金蔷薇”
目睹丈夫、女儿离世,85岁传奇女作家选择吞下苦难,让时间开出花儿
今年,淮河流域局地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