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独秀旧居修缮完成 明年“五四”前向社会开放
图说:陈独秀旧居。网络图
图说:陈独秀旧居。网络图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曾经是陈独秀的住所,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今天正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日,这里也终于腾退修缮完成,将根据史料恢复陈独秀旧居室内陈列,计划明年“五四”前向社会开放。
竖起了“民主”“科学”旗帜
沿南池子大街向北走过了东华门,右手边一条极不起眼的胡同就是箭杆胡同。顺着箭杆胡同往里走,不一会儿,右手边就出现了一个门口标有“陈独秀旧居”字样的院落。
小院占地不大,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一起迁到北京。就在这个不起眼的箭杆胡同20号,陈独秀上演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
《新青年》的前身是《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北上箭杆胡同20号后,以北大为依托,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像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等。大家在这里秉烛夜读,探讨杂志编辑的选题,在这里编辑的《新青年》杂志约30期,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陈独秀都功不可没。他本人也在《新青年》上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先生’,即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0号这座不惹眼的小院,率先竖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蒙昧发起攻击。从这里发出的声声呐喊,震撼着整个中国,成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部,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曾被私搭乱建成危房
据史料记载,当时陈独秀的住所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早在2001年,陈独秀故居就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旧居里一直混杂居住着6户居民共22人,变成北京胡同里再普通不过的平房杂院儿。屋子年久失修,院子里各种私搭乱建,经建筑部门鉴定,属于危房。
2013年初,东城区将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该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按照“协商搬迁,整体腾退”的原则,居住在此的老住户们完成了搬迁。修缮完成后的陈独秀旧居,保持原有格局不变。院落整体占地面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间。在科学研究和考证、调研的基础上,故居的修缮以旧修旧,最大可能保持历史原貌。
眼前的陈独秀故居已修葺一新,北方门口已挂上“陈独秀旧居”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牌子。遗憾的是,由于过去的《新青年》编辑部的已无从考证,陈独秀旧居将不会强行复制《新青年》编辑部原貌,而是将在其内部设置图书室、展示厅等,将一些文物放在旧居中展示。
北京市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旧居的修缮完成保护了旧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接下来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生动、全面展示陈独秀生平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明年的五四青年节,将推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专题展陈,联合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共同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将展出相关手稿、刊物、老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