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管理国家新规被打"差评":标准太多 框架太严
【相关链接】
北京:部分专车司机出于成本考虑欲退出
交通部发两大征求意见稿 上海:听取意见 或出细则
就在本周四,上海市交通委刚刚公布已向滴滴快的颁发了国内首个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也是国内首张互联网专车平台“身份证”,被视为对平台方、车辆、司机都明确了准入条件的“上海模式”。然而,从昨天交通部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国家《暂行办法》明显比地方严苛得多。
四大关键点影响人、车、平台
针对国家互联网专车管理的首个《办法》,包括滴滴快的、优步、神州、易到等主要专车平台昨天纷纷表态,将积极配合交通部与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在网络约租车方面的管理,倡导依法合规经营,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并在第一时间申请相关营运许可。
然而,以下四大关键点不仅仅事关专车平台,更影响到广大专车司机和乘客。
(1)私家车或不能开专车了
《办法》:网约车车辆应为7座以下乘用车,使用性质登记为出租客客运,取得预约出租车类别的《道路运输证》。网约车经营者承担运营人责任,应当保证接入车辆具备合法运营资质,不能接入其他运营车辆或非运营车辆。
解读:在“上海模式”中,并未对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说“不”。但昨天在交通部官网关于立法治理专车市场提案的答复中说:“网络约租车作为新生事物,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责任主体难以落实、乘客安全和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对出租汽车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等突出问题。禁止非营运车辆接入经营。”这意味着,如按征求意见稿,私家车将不能开上专车平台。
(2)一辆专车只跑一个平台
《办法》:网约车不得同时接入两个或以上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运营服务。网约车经营者应当保证接入平台的驾驶员具有合法从业资格,与接入的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
解读:开三个APP接一个单,或者白天做厨师晚上开专车?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表示,“前阵子北京有个新闻,一个司机不停地看各种专车平台信息,结果出了事故。意见稿要求网络预约车车辆只能接入一个平台,有人说为了保护专车平台利益这是误读,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公众安全。”
(3)要给乘客开发票买保险
《办法》:网约车驾驶员须有三年以上经历。在提供服务后,应按规定向乘客出具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网约车经营者应当依法纳税,为乘客购买相应保险。
解读:保障乘客的安全和权益,是《办法》里对消费者保护的关键原则。这意味着,目前在专车服务中难要发票、出事故该谁赔付等老问题,被“踢皮球”的概率可大大减少。
(4)促销须提前10天先公告
《办法》:网约车经营者要合理确定运价结构和水平,实施明码标价。网约车经营者实行市场奖励、促销等行为应符合相关法规规定,并提前10日将方案向社会公告。
解读:专车的成本提高了,司机数量会减少了,交纳税费更规范了。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专车优惠券遍地的现象估计要少多了,各大平台“兵不厌诈”的奇袭价格战也变历史了。
业内人士希望《办法》再改改
业内人士指出,若专车新规无改动出台,最为受益的莫过于出租车。因为目前有超过90%的网约车由私家车组成,若要变更车辆性质成为营运车辆,私家车的报废年限就要按后者变成8年,这会让很多私家车打退堂鼓。
实际上在记者昨天的随机采访中,也有绝大部分的专车司机在听到专车改革方案后心生退意,鲜有车主愿意为了每个月多赚点外快而将爱车报废年限缩短的,“怎么不说出租车一辆不到10万元,我们私家车买到手起码要十来万呢?”
另外,对于交通部此次公布的专车管理《办法》,不少业内专家也打出了“差评”,他们普遍希望在一个月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能充分考虑到专车的地方性和对共享经济的利好。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征求意见稿中各种许可条件的标准“让人眼花缭乱”,“互联网是对传统资源的整合,是’1+1=3’,而不是说互联网再去做传统的产业,把互联网企业做成第二个出租车公司。”
研究出租车行业多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军则反问:“现在上海专车的监管思路主要就是把责任交给平台,这和交通部的意见稿思路不一样。如果要按照交通部的思路做,那上海试点怎么办?现在中央给出的框架太单一,没有给地方灵活的空间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