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展现出阴暗的人格特征,对苦味的嗜好还与宜人性的性格维度呈负相关关系。
第二份问卷中,参与者被要求评价一些有关马基雅维利式操纵狂、精神变态和自恋狂等人格特征的论述,并按“强烈反对”到“强烈赞同”的不同程度进行打分。这些论述的例子包括“我倾向于操纵别人来达到目的”、“我倾向于冷酷无情或感觉迟钝”以及“我倾向于要其他人注意到我”等。
第三份问卷中,参与者回答的问题涉及“大五”(Big 5)人格特征,包括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
最后,参与者完成了一份有关施虐倾向的综合评价问卷,以评估他们是否具有“日常施虐”的人格倾向。这份问卷涉及他们对一系列论述的赞同或反对程度,比如“在捉弄别人时,如果他们意识到我对他们做了什么,就会变得特别好玩”,以及“我很享受折磨别人”等。
还有另外450人参与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第一个实验的结论。研究者在《食欲》(Appetite)期刊上写道:“一般来说,嗜好苦味是马基雅维利式操纵狂、精神变态、自恋和日常施虐倾向的强有力预测信号。”
研究者还补充道,宜人性(Agreeableness)的人格特征——意味着一个人是温和的,富有同情心和协作能力——与对苦味的嗜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为什么具有这类阴暗人格特征的人会更喜欢苦味食物?研究者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但他们推测,这些人或许可以从苦味食物中体验到某种“颤栗”的感觉。
在野外环境中,苦味往往是植物警告食草动物自己可能有毒的信号,这也是许多人对苦味感到厌恶的原因。不过,对于具有施虐倾向的人来说,食用苦味食物可能可以和“过山车带来的感觉相比,人们会享受能够带来恐惧的东西,”研究作者Christina Sagioglou说,“我们发现(苦味食物)与日常施虐倾向有强烈的关联。”
“日常施虐狂是一个与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对痛苦行为的享受——有关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保罗·罗津(Paul Rozin)进行描述和研究,”她继续说道,“引用保罗·罗津的解释是:‘在食用那些人体生性嫌恶的食物时,乐趣可能来自这样的事实,即身体给出拒绝的信号,但人本身知道并没有真实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