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视野|一条用五线谱铺就的上海小马路, 《梁祝》等旋律从这里诞生
随着第二届进博会拉开帷幕,上海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如果说繁忙而热闹的大马路,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那么一条条安静的小马路,则隐藏着上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条上海的小马路——汾阳路。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汾阳路,那一定是:音乐的符号无处不在。
音乐为它染上浪漫的诗意,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店、巷子深处的文艺场所……悠扬的琴声和歌声从中传出,通过密密匝匝的青绿树枝,荡漾在马路上。不经意间,便能邂逅背着大提琴、小提琴或手风琴的学子。
▲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青绿树枝,照耀在汾阳路上。(记者叶辰亮摄)
汾阳路上的故事,宛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短短815米的五线谱上,奏响时间的乐章。
和不少上海的小马路一样,汾阳路既不长,也不宽。在与之毗邻的淮海中路的映衬下,它显得更加静谧,仿佛时间也突然停止。道路两旁粗壮的法国梧桐背后,掩映着现存上海最老的全木结构独立式花园洋房海关俱乐部,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海关税务司官邸,还有如同欧洲城堡般的海上小白宫。它们至今保存着昔日风貌,是这个城市里独立于那些高楼的存在。
▲海上小白宫(记者叶辰亮摄)
而与其他沪上小马路不一样的是,因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存在,在汾阳路这条人们口中的 “音乐之路”上,可以见证它如何写下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
汾阳路20号,始于1927年的上海音乐学院位于这里。近代上海的音乐发展史复杂而丰富,其中有多少值得被铭记的往事,就是在上音的校舍里发生的。这所学院所留存的中国音乐界 “和毅庄诚”的优秀传统,由蔡元培、萧友梅、黄自等人开启,尽管经历战火和岁月变迁,但经由贺绿汀、丁善德、周小燕等几代人的传承,一直延绵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丁善德(中) 指导何占豪(左)与陈钢创作
走在路上,耳边仿佛响起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的旋律。这首奏响世界的名曲彼时就诞生于上音,它的题材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在那之前,从没有人料想到越剧能被创造性地用在交响乐里,还能与之水乳交融地那么妥帖、那么美。恰同学少年,半个多世纪前,学越剧的何占豪和学作曲的陈钢及其他师生一起,在汾阳路上创作出了 《梁祝》,首演时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如今它早已是中国的一张响当当的音乐名片。
据陈钢回忆,当年的上音学派林立,教授们的学术渊源既有德国派,也有美国派和法国派,后来还加上苏联派。师生、同事之间相互敬重的温情,以及活泼的学术氛围,一直深深存在于他的脑海里。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部分成员(丁芷诺供图)
站在汾阳路20号的大门朝里望,两幢毗连的红色小洋楼浑然一体,这里曾是上海滩闻名一时的犹太人俱乐部。如今左边为上音办公楼,右边为贺绿汀音乐厅。
上音人口中的 “贺厅”是上音的灵魂所在。白天的她默默守护校园,为学院里的师生服务;夜晚的她在金色灯光映衬下,红白砖瓦熠熠生辉犹如穿上盛装。
“贺厅”迄今经历了三次改造:1958年后改建成为上音大礼堂,原本旁边还设有小礼堂即现今的贵宾休息室;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些声场优化,增加了吸声处理,安装了水泥木丝板;2002年在大礼堂的基础上原拆原建,为确保音乐厅的净空高度,保证声场空间,调转了舞台方向。
今天的 “贺厅”建筑面积4357平方米,舞台面积125平方米,拥有744个座位,建筑和声学设计参照了世界一流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音响效果极佳。
“贺厅”里留下包括周小燕、郑石生等上音名师动人的身影; “贺厅”曾接待一大批世界友人,改革开放初期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就到访过这里。 “贺厅”也留存着无数师生宝贵温暖的记忆。
现在的“贺厅”在功能上,对内承办各类音乐节、讲座和大师班等,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室内乐艺术节、上海国际打击乐周、上音国际钢琴大师班等;对外则承接许多大型优质演出,为市民提供社会音乐教育的平台。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未注明出处图片由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