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正在改变儿童发展的环境
■本报记者 姜澎
“妈妈再也不用为我的学习操心了”“试一试,看看孩子一分钟能够学会几个字”……越来越先进的学习机或平板电脑的APP应用,常常会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因为家长都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落后,或者会落后于世界。但是,很少有家长出于理性问一问:这些先进的多媒体适合孩子吗? 如何判断一个多媒体设备是否适合孩子? 如何判断一个APP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在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李钧雷看来,新媒体、玩具或者任何新设备的不当使用,都会使儿童身处一个“恶”环境。而衡量这些东西是否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其实也有着一致的标准。
李钧雷是美国圣文森特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儿童媒体与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最近,他在华东师范大学作了关于新旧媒体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相交与冲突的报告,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全世界的家长们如今对于新媒体对孩子们的影响都有着相同的焦虑,但新媒体发展至今的10多年中,对于新媒体究竟对儿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却并没有很好的研究,对于这些问题至今只有一个笼统的回答——“看情况”。
最坏的环境就是不给孩子反应
罗杰斯中心创始人弗雷德·罗杰斯的研究成就,至今仍然被学界广泛认同,那就是儿童最佳成长和最佳学习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连关系。李钧雷说,因此所谓“看情况”,就是指看儿童个体、媒体内容,以及看运用的环境和场合。“这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构成了推动儿童发展的稳定基础,根据这些可以判断,某些新媒体或者新技术是否适合儿童的发展。”
研究显示,儿童早期对周围环境中的交互反应非常敏感,幼儿身边的很多细节构成了对儿童发展的好环境、差环境,甚至“恶”环境。科学研究早就证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就是儿童需要的那种互动,比如家长带着孩子买菜烧饭,孩子通过参与成年人的活动与成年人互动;父母陪着孩子看儿童电视节目,并且一起讨论,其实也是与儿童的互动。
虽然很多时候,家长不能永远都保持对儿童最好、最合适的反应,有时候也许会不耐烦甚至对孩子发火,但是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恢复良好的互动之后,那些所有的负面反应都会消失,因为孩子的反应是非常具有弹性的。反之,那些最“恶”的环境,则是不给孩子任何反应的环境,当孩子被困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时,往往会沮丧、痛苦。
什么是一切新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个新媒体或者新技术是否适合孩子,那就要看当它进入家庭后,孩子生活的环境会成为一个对孩子“恶”的环境吗?
这一点,看一看新媒体如何用各种广告把自己推入儿童的生活就可以知道。随意在网络上寻找一个点读机的广告,结尾时,孩子说:“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这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妈妈再也不用和我互动了。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本该是向妈妈提问的,但是机器替代了妈妈的作用。这类广告带给家长的印象,就是只要给孩子买了新款学习机,或者给孩子下载了学习的APP,就可以从与孩子的互动中解脱出来了。”李钧雷说。
一些学龄的孩子也许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设备进行学习,但是对于那些学龄前的幼儿,尤其是0到3岁的孩子,这些新技术又意味着什么呢? 看一个研究报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3年有一个关于婴儿辨音的研究,发现再高质量的视频,对于婴儿的语言发展都没有任何好处。
调查发现,为英语家庭出生的9个月的婴儿配一个中文老师,每周一次,只需要12次与中文老师互动后,儿童对中文发音的辨识度就达到了中英双语家庭出生成长儿童的程度。而使用视频的孩子,通过同样的频率和时间,而且视频中的老师与现实中的中文老师是同一个人,结果婴儿对于中文发音的辨识度与普通英语家庭出生成长的孩子没有任何差异。“这意味着,在使用视频的情况中,当儿童只和多媒体互动,而不是与身边的人互动,原本稳定的三角形关系不再存在,儿童的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李钧雷说。
罗杰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追踪婴儿在与人交流和看视频时眼神的关注点,发现当人对婴儿发声时,婴儿是先看眼神,和发声的人眼神对上后,才关注声音,最后关注人的嘴巴动作。“其实这就是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
而给婴儿看视频时,即便视频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是同一个人,婴儿的眼神集中在视频中的人一秒钟都不到,就迅速游移到其它各处去了。李钧雷说:“这是因为婴儿无法和视频中的人眼神产生互动,不认为这个声音和自己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不会关注这个声音,更不会注意内容或者声音是如何发出的。至于游戏机或者平板电脑,更加不可能为婴儿提供互动。”
现实中,那些软件广告或学习机的广告,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不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人格形成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机器里都有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李钧雷说,事实上从婴儿看视频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罗杰斯在2003年时说,在我们这个被技术驱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儿童接触到越来越新奇的机器,许多学校在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开始用计算机。机器可以成为有助的工具,但无论多么有助,它们的地位远远比不上老师和儿童之间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计算机能帮你拼写“拥抱”这个词,但它永远不会理解付出或接受一个真正拥抱时所需要的勇气和所带来的欢乐。
新媒体不会让孩子“真专注”
很多人认为孩子在使用平板电脑或看电视时非常专注,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仔细听看的能力,李钧雷说,其实看一下视频镜头的切换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
他举了个例子,当成年人在听报告时,报告人的ppt一般在一分钟1张是比较合适的频率,当ppt切换过快时,听的人不但无法注意到ppt,也无法关注到讲的内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杰斯的儿童节目和旧版芝麻街的镜头切换频率是每分钟1到2个镜头。但是现在美国流行的海绵宝宝节目每分钟切换14个镜头,新版芝麻街是每分钟22个镜头。国内优酷上播放率最高的一档儿童节目,同样也是1分钟22个镜头的切换。“这相当于每3秒钟一张ppt的切换频率,孩子根本无法仔细看、仔细听。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但这其实都是表面现象———他们只是不由自主地被这些画面吸引,和仔细听、仔细看根本无关。”糟糕的是,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仔细听和仔细看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游戏能力、想象力的发展。
而且,儿童的发展中,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来自于对自身的价值感和对周围人的信任感,这些都应该从周围的人身上获得,但是当家长把孩子交给那些新媒体时,孩子是在从媒体中获得。这真的能够获得吗? 在李钧雷看来,家长喜欢手机或媒体,孩子也会喜欢。在某些时候,家长就会把手机或者媒体交给孩子,家长潜意识地在孩子有手机的时候降低和孩子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家长和孩子的互动。
今年美国医学协会儿童医学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分析了玩具种类、家长与婴儿游戏中的交流数量和质量的关联。这一研究调查了26对白人夫妇,母亲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家庭都是中产家庭,婴儿都是在10到16个月之间,实验主要是在家中进行,每天30分钟自由游戏,分为两个15分钟的阶段。电子玩具、传统玩具、图书中各选一种,然后看这30分钟内,根据家长与婴儿平均互动交流的情况,来评估家长与婴儿互动的质量。结果发现,在每分钟里,选择图书、传统玩具和电子玩具与婴儿互动时,家长使用的成人词汇分别是65个以上,50个以上和40个以上;而无论是婴儿发音的数量、婴儿和家长交流时对话的交替,家长的回应以及与所玩内容相关的词汇量,都是图书最高,传统玩具其次,而电子玩具最少。
最好的玩具是开放式的,使孩子能够用它来服从自身的幻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大多数的玩具是单功能的,那么他的游戏就被限制了,就像他的想象力被生产商的公式所束缚了。因为当玩具本身互动量非常小的时候,一定要家长帮助孩子与玩具互动,比如图书和传统玩具。而本身互动量很大的电子玩具,儿童和玩具互动,家长潜意识地放弃或减少了与孩子的互动,那么孩子与电子玩具互动学到的语言等非常低。
李钧雷称,归根到底,孩子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罗杰斯在2003年曾经说过一句话至今仍然非常有意义:我一直相信,电视的最有益的作用发生在节目结束后,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看过的内容,电视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在关闭后会更有用的电器。
破除对技术的盲目迷信
新媒体和技术发展至今,技术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不论中美家长关心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几岁的儿童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比如电视机、平板电脑,以及儿童使用这些多媒体设备需要限制时间吗? 有什么技术节目、软件可以推荐?
李钧雷说,从研究来看,2岁以下的孩子不会因为他的玩具或者看的节目,甚至所处环境的节奏快和慢而影响到他的关注。人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慢节奏的镜头与周围生活的节奏是类似的,这也比较符合婴儿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的感受。而年龄更大一点的少年会选择更快节奏的,这是生理现象,但未必快节奏的媒体或者技术对孩子就是好的。比如,新媒体就利用了生理现象,用快节奏把人套住。成年人所用的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就是利用了这样的生理现象,比如点赞,使得人们常常会去看。而年幼的儿童对节奏无所谓。
0到8岁孩子是否需要我们很早地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呢? 其实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适应什么新潮流,而是帮助孩子发展达到他们需要的素质,使得孩子适应将来的生命和生活,家长不应该盲从社会上对技术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