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海上丝路的重镇”
上海天后宫历史照片
在南丹路40号徐汇区政府汇展示厅这个经过重新修缮的昔日大修道院里,尔冬强展出了他历时3年只身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的种种收获,“一个人的丝路”展即日起展出3个月。
开埠前已是国人走向世界的起点
尔冬强说,自己3年来多次航海下南洋,沿着中国人通过海上与世界交往的航线,考察收获了丰厚的视觉历史文献,如今呈现在重新修缮的徐家汇大修道院里,这里还曾经有过徐光启和土山湾,徐光启一生都在实践中西文明的交融,土山湾则是中国西洋画的发源地,在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起点上,“我的考察收获恰好与他们穿越时空来握手”。
通过展览,尔冬强提出了自己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上海作为中国对外通商的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早在上海开埠之前,就已经是中国人走向外部世界的起点。他指着一幅上海天后宫的历史照片说道,当年河南路桥北堍的天后宫,旁边有出使行辕,清代官员出洋考察前就住在这里,他们回来后撰写了许多近代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重要著作。
100多年前西方人就热衷学上海话
尔冬强收集到一份1936年美国某轮船公司的业务月历,上面记录着由上海开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发船时刻,一个月三分之二的日子里有轮船从上海远航。展品中还有1831年在外国出版的上海引航手册,记录了上海作为海上丝路重镇的历史状况。
展品中有国际上出版的多个版本的上海话辞典、课本。当时西方人为了贸易需要,出版了大量有关上海话的书籍;而皇家亚洲文会这样的机构早在10年前就大量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上海办讲座,先后举办了100多场讲座。可见,国际上的上海热早就兴起了。
康有为、梁启超当年年纪轻轻,也没有出国经历,却产生了眼界极为开阔的新思想,他们的思想源头在哪里?一份出版于1877年的报纸万国公报提供了答案。尔冬强说,当时就是通过阅读这种视野极为国际化的报纸,康有为、梁启超才能生发出各种新思想,通过撰写评论,从而影响社会。
通过生活细节还原华人下南洋
在展览有关南洋考察的部分。尔冬强展出了当年中国人下南洋的船员证,以及中国人在南洋生活的见证——“侨批封”。几百年前,中国南部沿海的居民就开始下南洋讨生活,每年11月,他们的船借着强大的风力,直漂到南洋,然后等待季候变幻再回去,等待的时间里他们就在南洋生活,期间会通过当时的地下钱庄将收入寄回家乡,于是留下了这些汇款专用的单据“侨批封”。
尔冬强特别提到了木帆船。他说,中国人的木帆船被称作“福船”,它不但在船尾有着极为精美的纹饰图案,还有着极为巧妙的船舱设计,福船有多个船舱,相互之间可以完全封闭,即便船体某处漏水,也不影响其他部分的使用。福船的帆材料品质和制作工艺水准极高,远胜于同期美国人、荷兰人的帆船,在世界航海史上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