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老树新桠
《文史哲》往期杂志
《文史哲》创刊号
■李扬眉
新时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史哲》若要赢得更为长远的发展,成为世界汉学学术圈更为重要的一员,单是谨守于中文版恐怕已远远不够。但面对着显而易见的巨大困难,英文版的出版事宜在十余年间被数次提出又均未能落地。就在2010年《文史哲》杂志作为唯一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殊荣,至2011年纪念《文史哲》创刊六十周年期间,编辑出版《文史哲》英文版的计划在山东大学时任主要领导的部署下,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筚路蓝缕的工程,从创刊号主题开始
在现今的中国学界创办一份人文学科的英文刊物,实在是一桩筚路蓝缕的艰难工程。虽然过去若干年来,国内已涌现出多家英文学术期刊,但对于《文史哲》杂志所长期耕耘的中国古典学术而言,究竟选择怎样的方式、形态和成果去主动“呈现”给西方学界才是真正有益和有价值的,迄今尚未有任何成熟的典范可供参鉴。对此,《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自始便提出:《文史哲》英文版绝不能简单地照搬中文版的既定模式,不是以学科为单元,而要以专题为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将大陆学界一流的作品推介出去。随后,经过反复商讨,创刊号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社会形态”。为何要在创刊之初便“着力于对漫长的秦至清末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是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一问题的厘定,关系到世界历史叙事方式在中国的成败”,而“此举是想帮助海外学术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变迁的历史根蒂与中国崛起的历史奥秘”。围绕着这一主题,编辑部遴选了若干提炼和推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概念和新模型、能够反映当今中国有代表性学者最新探索的文章,如已故张金光教授论述中国古代社会为“国家体制式社会形态”,以及李若晖教授将秦至清末这一长时段概括为“郡县制时代”的文章等。
米已备下,翻译却成炊事难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如今的状况却是,米已备下,但在如何炊成满足西方读者胃口的食粮的问题上,却遇到了此前未曾料想到的困难。最初的方案是由作者本人推荐人选来翻译各自的文章,但这一轮的译本在后来的审订中全军覆没。此后又请山东大学翻译系的老师们重新进行翻译,结果仍然有半数左右的译本无法采用,不得不再度调整选择译者的方案。
期间,为了更加切合英文世界的学术及语言实际,编辑部又引进了两位“男神”级的骨干,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担任《文史哲》英文版常务副主编的王心扬先生,另一位则是执教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担任英文版副主编的孟巍隆博士(Benjamin Hammer)。王心扬教授是恢复高考后南开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又于1979年通过考试提前攻读硕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主攻美国史,也发表过若干关于魏晋政治史的论著,为学处世温柔敦厚,一派长者风范。而孟巍隆,这位来自旧金山、外形酷似“美国队长”扮演者克里斯·埃文斯的美国帅哥,是北京大学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欧美人,不仅极富语言天赋,而且每每谈及他所钟情的版本学、训诂学,双目便熠熠生辉。这一颇为“罕见”的学术偏好,恰恰使他成为《文史哲》英文版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
接下来的时间里,英文版的各项筹备工作开始缓慢但切实地铺展开来——英文版的刊名正式确定为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即《中国人文研究》,简称JOCH)。经过多方联络和反复沟通,英文版编辑部与具有三百三十多年历史、目前正大力开拓亚洲市场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建立了合作关系,英文版主要以网络形式在海外发行。此外,一个包括余英时、林毓生、王德威、王靖宇、池田知久等国际一流学者在内的强大编委会,逐步组建成形。英文版翻译的主力,也调整为母语为英语、专业为中国古典学术的研究生或青年学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最终于2014年得以面世。
迈向世界汉学研究中心的“前路漫漫”
此后,《文史哲》英文版依照每年两期的节奏,又出版了两期,主题分别为“世界文明对话”和“明清文学研究”,最新一期“早期儒家思想”也即将推出。创刊两年来,英文版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当然,眼下接收到的正面反馈,并不意味着《文史哲》英文版的理路已臻完美,事实上,前方还有更加艰难的路要走。
自晚清民初迄今,“西学东渐”几乎一直是中外学术交流不变的基调。且不论我国社会科学的基本预设“舶来”的成分居多,传统古典学研究也长期受“东洋”以及“西洋”汉学研究的影响,源源不断地向海外学界输送材料,再转而输入对方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成果。这种状况一日不改变,中国人文研究的独立品格便无法真正树立,中国人文研究在世界汉学研究中的边缘地位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其实,那些能够真实而深切地反映中国自身社会、历史、思想、文学等各方面状况的研究,从来都是海外中国研究中最具价值和最富活力的部分;而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文研究的自我阐释、自我认知势必会得到国际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文史哲》英文版将坚持不懈地打造一个具有整合力、多元化而不失个性的开放性学术平台,尽力成为这一历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藉由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互动,在国内学界和国际汉学界之间搭建一座双向互动的桥梁,使英文版成为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大陆学界成果和动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使中文版成为大陆学界了解西方学界的重要窗口。
(作者为《文史哲》英文版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