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6-09-20信息快讯网

 

我认为,今天市场经济与物质主义环境,并不天然对文学的存在构成负面的挤压;科技进步与信息革命带来的视像化时代与图像霸权,乃或与之相伴随的、如费瑟斯通所指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不一定就会造成媚俗文学的盛行,以及文学自主性与审美特性的迷失。

从审美创造到复制生产,从意识形态到话语狂欢,文学生产更多受市场的影响,乃或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种种存在方式的急剧转换虽让人眼花缭乱,但终究未能掩夺文学固有的特性。

作为人的自由生存方式,进言之,人的精神的审美的生存方式,它带给受制于各种现实挤迫的人们以超脱物质与环境依附的解放感,一种真正成为“自由主体”的欣快感,直到今天都未曾散去。也就是说,社会急速发展与人们注意力的转移并未导致文学本身的激变,文学作用于人的方式没有改变,人们需要文学的原因也没有改变。相反,因为现实的强势表现与理想的被迫隐退,还有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感性连带日趋脆弱与不确定,人们对文学的需求许多时候反而在增加,渴望经由文学让自己经历一种精神生活的愿望反而日见强烈。

被需要当然是因为有价值。所以以我们的认知,说文学将会终结是伪命题。文学的天地广大,可生长的空间至今未被穷尽。由对乡村的反映,进入到对都市的描画,文学已做到的要远远落后于它能做到和应做到的。更不要说它还远未达到人的精神复杂性的任何一条边界。

那么,在这个时代,人们还能为文学做些什么?我们的主张,其实无须刻意做什么,只要能让文学回到它自身就已经很好。如前所说,文学是人诗意而自由的存在方式,是人迈越种种现实挤迫、实现精神自由的审美活动。置身于这个急速变化的大时代,日日遭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文学固然应该有所作为,应从历史、民族与国家的宏大叙事,到家族、个体与性别的细腻表达,全方位地回应这个时代。同时结合各种物质性与制度性因素之于文学的影响,准确认识自身的限度,并探索新的发展机遇。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这些认识与探索,都必须依从文学的固有特性,既不偏师直达,主题先行,也不应借口技术实验,浑忘道义的担当,这是我们所说的只要能回到文学自身就好的真实意思。如此,使宏大叙事避免流于僵硬空洞———倘一味追求事象呈现,取消多维反思,文学的深度感就会消失;使细腻的表达不致失去价值关怀———倘片面屈从庞杂互出的分解式力量,醉心于各种碎片化的经验与鸡毛蒜皮的细节,文学的超越性就不可能存在,文学必能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道。

一部文学创作的历史,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好的文学恰恰受惠于作家有从具体生活中超拔出来的能力,尤其有摆落一方面有凡人的肉身,另一方面却常怀神仙欲望的鄙俗气的能力。

所以,对于文学,如果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首先就应该努力扶植并培育这种能力。这样说不是要否定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更不是鼓励作家不问米价,不理朝市,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说面对文学,他应该表现得足以与文学的高贵品格相匹配。如果一个作家一味投入生活,与世沉浮;所写得的作品又一味以与生活逼真或平齐为满足,而没有高上的道德视镜和独立消解现实人生累累重负的担当精神,不能超拔自己,中流砥柱,相反,身陷名缰利锁,并与之载浮载沉;甚至向码洋投诚,作精神撤防,不惜以与人比滥的方式,夺眼球,博出位,是断无可能裸示生活的真相,搭准时代的脉息的。因为没有精神的高度,即使再真实的生活也会被表现得空洞无比。文学的力量当然更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文学的健康发展,要呼吁尽可能地让它离物质与市场远一些,离锋线上的时尚化欲望远一些,须保持的是精神上的傲然独立,以成就自己的价值。唯有这种独立,才可能做到不迎合,不苟同,才可能审慎地批判,冷静地解剖,并能让人深思反省。

但遗憾的是,环顾当今文坛,有的作家视文学为名利场,总是担心一段时间没有作品就会被人忘记,然后两年一部长篇,以致以市井故事勉强敷衍,而忘了从故事到文学之间必须经过诗化的提炼与审美的转换,更必须假理性的判断以见出道义的力量;有的作家躲避崇高,消解神圣,抖抖机灵,写一些供人娱情遣兴的“轻文学”。更有甚者,以各种方式盗掘到底下,穿越到古代,量贩不同套路的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廉价故事。但这样轻浅的文字能给人什么安慰? 它们是文学吗? 显然不是。

文学应该给人以真相,与人分担艰难。只希望文学给人带来轻松,与只希望生活给人带来轻松一样不靠谱。或以为,这样的文学会吓退读者,让人倍感阅读的困难。对此,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入围龚古尔文学奖的夏尔·丹齐格有句话说得真好:我们一直以为文学阅读是困难的,但我们也总说类似数学、物理和体育等科目很困难呀。既然所有有用的东西都不容易掌握,为什么不允许文学有它的困难之处呢? 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深刻的思想与复调的结构诚然对不少读他的人构成障碍,但它同时却是提供给人提升自己视界与境界的最佳范本。此所以,评论家伊戈尔·沃尔金会说“无法想象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19世纪”,“他不仅是作家,而且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读者通过他的作品得以更多地理解了自己。”

结言之,在当今从物质、资本到情感、语言都日渐呈现“冗余”的时代,文学能否具有这种精神气度变得非常重要。文学应该能够做到、而且也必须做到宁可傲世独立,也不顺世,更拒绝玩世。然后永远不放弃自己所从来承担的启蒙功能。今天,许多作家与学者都喜欢说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前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后者则力图保持人性的完整和精神的丰富。具有自主性的文学艺术,正是审美现代性实践的主要形式,我们应努力使之名实相符。

当然,我们也乐意作家过得幸福,有现世中的自在,但希望那是世间难得的清欢,而非俗人羡慕追攀的庸福。毕竟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还生活、甚至更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而伟大的文学虽常诞生于俗世,却从不曾真正属于俗世。作家略萨认为,“小说的真实性当然不必用现实来做标准”,“一切好小说都说真话,一切坏小说都说假话”。他的意思显然是,能不能洞穿生活,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说出只有自己才说得出的话,是判断什么是好的写作与好的文学的标准。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给予孩子擦干眼泪的力量
两大文学期刊提高稿酬 最高达每千字1000元
没有分数,我们怎样评价学生和学校
让图书畅销的文学推手
习近平杭州夜会奥巴马 聊了些什么?
不仅我们在吐槽校服,英国家长也抱怨:校服太贵!
最正宗日本鳗鱼饭到底什么味?上海就能吃到
这座隐逸的上海古镇 为什么要成为“文教小镇”
新生上学需要什么? 沪上小学生手绘超萌漫画告诉你
比得兔:以儿童文学的幻想致敬莎翁
茅盾诞辰120周年,上海文艺界研讨“富田穷耕”的文学电影
2亿元!猎头交易平台靠什么获得风投青睐?
【特稿】让世界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
上海载人航天团队——— 我们的词典里没有失败
这些年,我们还遇到过这些骗局
给城市以荣耀给市民以力量 “2016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
首个全球科研评价指数发布
时隔12年 “北大屠夫”再现肉摊:我在政治上没什么前途
文学原创IP能否成“救生圈”
无车日:少两个轮子 我们一样在上海穿越得更快
为什么行长爸爸不让女儿进银行
儿童文学作家任大星辞世 享年91岁
市民网络预订酒店却被临时更换 网站:酒店不是我们开的
在上海身家千万的富豪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云金郭德纲有什么矛盾 竟把学费发票贴出来
除了下棋还会谱流行乐曲写藏头诗,人工智能还有什么不会做?
上海记忆 那些陪我们长大的早饭摊头
人民币入篮在即 我们将期待什么?
王安忆获得2017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小行星获名何允星,表彰中国广电先驱、上海天文学会会员何允
上海宁羡慕不来 日本的住宅设计细节甩我们几条街
上海著名作家王安忆获纽曼华语文学奖
【经济观察】“不单卖爆款,我们还卖生活方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