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万老外争做一天上海人
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首批入住的居民几乎全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劳模村”的美誉也因此传扬开来。1953年,曹杨新村街道成为国家首批外事接待单位,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观光14条专线之一。
在曹杨新村“做一天上海人”,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有多大吸引力?据统计,时至今日,曹杨新村已接待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政要、名人和30余万人次旅游团队。“来上海前就知道,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这句话为外宾们所津津乐道,也成为曹杨人的又一份骄傲。
一顿饭结下的友谊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已不仅仅限于走马观花,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了吸引外国友人的新“景点”。曹杨新村率先开动脑筋,利用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内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做一天上海人”涉外品牌旅游项目。“居民家中做做客、学做一道中国菜、体验养生太极拳”,这些充满着浓郁本土生活气息的活动,让海外游客真正走进了中国、融入了上海。
“欢迎尊贵的芬兰朋友。”操着一口宁波腔英语的王效农,让九位北欧客人又惊又喜。“喜欢吃鱼吗?”“每天打太极拳吧?”“夫人陪你一起锻炼吗?”客人的提问一个接一个,王效农乐呵呵地回答:“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吃鱼,鱼肉营养丰富,吃了不会发胖。”接着,他的一句话又让芬兰客人喜笑颜开:“特别喜欢吃来自你们芬兰深海的三文鱼。”客人们都对王老伯能说英语感到十分惊讶。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老伯得知长风公园有一个英语角,兴奋之余的他愣是把自己当成了“英语角”的小学生。几年的努力学习,他已经能跟外宾用英文简单交流,还不时开开玩笑。
周康乐是曹杨一村的老居民,自2002年开始接待外宾,迄今为止到他家参观、用餐、交流的国外游客已超过6000人次。生煸草头、白斩鸡、红烧圈子、松江鲈鱼等都是周康乐用来招待外宾的家常菜,每次为了一顿饭,夫妻俩都要足足忙上一个上午。
客人来家中时,周康乐也喜欢展示来自世界各国的收藏品:美国空军一号纪念包、姚明的火箭队球衣球帽、加拿大木风铃、日本玩偶等。通过一顿饭,不少外宾与周康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几年前,周康乐和外孙女一起接待过一对美国老夫妇,后来外孙女赴美求学,这对老夫妇特意驱车3小时前往接机,邀请孩子去他们家里小住,还到当地购物中心给孩子置办物品,留学期间他们也不时去学校探望,“最令人感动的是,外孙女的毕业典礼,老夫妇也来了,就像家人一样”。
了解中国“新变化”
曹杨新村没有林立高楼、没有名牌购物街,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地标性旅游景点,但就是这份“原汁原味”,让这里每年吸引300批次左右的外宾团队“深度游”。像周康乐、王效农这样参与外事接待的家庭还有很多,这些家庭也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至少达到两室一厅,环境舒适温馨;房间布置具有上海特色;主人还要有出色的厨艺。
“经过不断挖掘创新,‘做一天上海人’活动主要有九大类项目,基本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家游客的不同需求,涉及到民俗民风、民间艺术、中国功夫、中医保健、文艺联欢、健身锻炼、文化教育、慈善爱心、居家食宿等方方面面。”项目负责人之一、环宇对外文化交流服务中心王堃琦说,“虽然他们的交集也许仅仅是一顿饭、一次会面,但我们希望这些周到贴心的接待,能让国外友人切身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变化。”
“做一天上海人”活动让不少老外喜欢上了上海,75岁的罗兰·米绍是中国加拿大友好协会渥太华分会主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把在世博会加拿大展馆演出的疾风艺术团带到了曹杨,与社区老妈妈合唱团一道演绎歌舞。他们不光为广大居民奉献了一场文化和视觉的盛宴,让大家不出社区便能欣赏到世博文化,也让更多加拿大友人体验到了上海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生活的多姿多彩。罗兰·米绍向居民吐露了他的曹杨心结:这里能让我看到上海的新风貌,看到中国的新变化。
60年来,前来曹杨新村了解中国“新变化”的外国友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也有国际组织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友好城市代表、外国新闻记者等,更多的则是慕名前来观光游览、交流访问的普通旅游者。
社区中的“洋更新”
在曹杨社区,一些“微改变”也在上演。就在去年,社区中的“南京路步行街”沿曹杨环浜的桂香路步行街完成了改造,焕然一新的步行街是由同济大学与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共同设计的。居民们意外地发现,景观河配上了整齐的栏杆,步行街空地上放置了很多供游人休息的双人木椅,上海的工人新村也有了堪与水城威尼斯比肩的公共休闲空间。
参与设计的威尼斯建筑学院玛利亚教授说,威尼斯与曹杨新村有着同样热情的居民,为了让新村拥有更多发挥活力的空间,就设计通过健身步道以及自行车道打通目前区域内所有的公园、影院等公共空间,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要有花园。
随着“做一天上海人”活动的深入发展,曹杨新村不仅将社区内的市民日常生活、城市面貌及海派文化的传统风采展示给来访的外国游客,还不断探索拓展新的展示交流平台。2002年曹杨文化中心、曹杨社区学校落成后,这里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成为外国友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小剧场的舞台上,曾经有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挪威等国的文艺代表团,与社区的老妈妈合唱队等一起演绎一场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宴……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新村还增加了智障人士与外宾合作编制手工艺品、与青少年一起重温弄堂游戏童趣等联谊节目。2013年8月,曹杨新村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设有村史馆、居民收藏博物馆、主题图书馆。王堃琦说,文化是灵魂,也是纽带,今天的曹杨已构筑起一座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更多中外交流在这里上演。
搭建民间外交舞台广交世界朋友
本报讯 (记者刘栋)“甲子同心,璀璨60年”——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中外市民交流活动昨天在曹杨第二中学启幕,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网上庆典同步开通。
活动现场,普陀区居民表演了舞蹈“妈咪恰恰”,曹杨二中学生表演了团体武术“中华少年”,圣马力诺代表团带来了古老共和国地道的舞旗表演。据了解,此次来沪的圣马力诺代表团成员最年长的73岁,年纪最小的14岁,51人几乎覆盖从“40后”到“00后”的各个年龄段。
上海市友协成立60年来,积极广泛地开展对外民间友好交流活动,与许多国家的对华友好组织、民间友好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市政、交通、法律、卫生、青年、儿童、妇女、老人、民政、福利等方面。据统计,上海市友协已累计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近1万批、12万人次的国际友人,迄今与世界上100个国家345个民间组织建立了交往关系,有效促进了上海和世界各地在经贸服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青少年发展、历史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也为上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上海市副市长陈寅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