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一相”到安倍的长期执政 都是日本政治制度搞的事儿
到今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就将满四年,成为近十年来日本少有的长期政权。在此之前,日本政坛一直乱象纷呈,更换首相如走马灯,达到了一年一相的地步。安倍在那时也有了第一次执政不满一年就黯然下台的经历。其实二战结束71年来,日本已经有33人当过首相,平均下来每人任期仅有两年多,因此日本首相当不长是常态,长期政权才罕见,而这与日本的政治制度密切有关。
根据现行日本宪法,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征,相当于国家元首,但不掌握权力。日本的行政权由内阁来行使,而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由国会选举产生并需天皇的任命。虽然日本众参两院都会举行首相选举,但由于众议院选举结果优先,因此一般来说,首相是由在众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党首来担任。不过,由于日本的政党组织大多比较松散,政党的分化重组如家常便饭,有时执政党内部出现分裂,有时两个较大的在野党开展合作,这都会导致日本政坛重新洗牌,导致各政党的议会席位出现变化,首相也就随之换人。
日本的政党制度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执政党党首就是首相,但党首本身也是有任期的而且任期还不长 (两到三年),还时常与首相任期不重合,导致随着执政党每隔一段时间举行党首选举,首相也很可能会跟着变。因此,即使日本各政党之间的力量没有变化,执政党始终掌握着众议院多数,但执政党内部围绕党首选举也会导致首相更迭。日本主要政党自民党和民进党内部都派系林立,党中有党。过去自民党长期执政期间,党内各派为了争夺党首也就是首相的位置展开激烈争夺,还出现了少数党内大佬协商决定首相人选的“密室政治”,以及各大派系轮流坐庄的现象。
日本首相更迭频繁,还与国会的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国会政治中,经常会听到“扭曲国会”的说法,指的是执政党虽然控制了众议院,但在参议院却属于少数派。日本众议院虽在首相选举等方面优先于参议院,但重要法案在众议院通过后仍需得到参议院的通过才能最终成立。于是在参议院占有多数席位的在野党就会以此作为武器与执政党进行斗争。因此在“扭曲国会”下,日本首相不仅要摆平本党内部的矛盾以及与执政伙伴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太得罪主要在野党,否则其内阁提交的法案将很难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导致政权最终一事无成。可以说,一旦现任首相面临“扭曲国会”,其下台也就进入倒计时了。安倍在第一次执政时,就是由于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败北而陷入“扭曲国会”窘境,最终无法承受压力而辞职下台。
此外,日本首相职位如此不稳也与其分量较轻有很大关系。日本首相作为执政党党首、国家领导人,看似拥有巨大权力,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要当首相,就必须首先是执政党党首,而如想在党首选举中胜选就必须获得党内各派势力的认可,有时单独一个党达不到众议院过半数席位,即使当了众议院第一大党党首还需要联合其他政党才确保当选首相。因此,为了取得党内各派势力的支持以及执政伙伴的配合,日本首相需要向各方势力作出妥协并且容易受到这些势力的牵制。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官僚力量相当强大的国家,在各中央政府部门,职业官僚们是“铁打的营盘”,那些担任首相和正副大臣的政治家们则只是“流水的兵”,造成日本大多数政权在制定政策时都不得不对官僚言听计从。因此,日本首相往往只是表面上风光,但实际上并非国家的权力中心。权力中心模糊虽然有利于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但也是导致日本首相更迭频繁的深层原因。
而作为2006年到2012年日本七年七首相的混乱政治中的亲历者,正是由于有了上述惨痛的教训,安倍在2012年第二次执政后痛定思痛,通过强化党首和首相权力巩固自身地位,使自己成为自民党自1955年建党以来最有权力的党首和首相,确保长期执政。一方面,安倍强化作为执政党党首对党内众参两院议员候选人提名和竞选资金分配的权力,牢牢掌握住党内的“地盘”和“钱袋子”,并凭借人事权和高超的政治技巧平衡了各派系,使自己在党内一家独大,从而实现在第二任期党首选举中无对手当选。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扩大首相权力,强化权威,使首相官邸真正成为日本行政权力的中枢,首相也真正成为内阁的首脑而非过去内阁召集人的角色,使自己施政时少了很多掣肘。
当然,最重要的是安倍带领自民党在决定政权的国会选举中获胜。自2012年以来,安倍率自民党在众参两院四次选举中连续获胜,但这更多得益于他的好运气。据每次选后的民调结果显示,正是由于此前的民主党政权执政水平太烂,以及连续七年一年一相的政权空转使选民心有余悸,再加上其他在野党实在成不了气候,即使安倍所忽悠的“安倍经济学”已经明显破产,选民也只能在“矬子里拔将军”,继续选择自民党和安倍政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