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高桥村党总支书记王晓峰创新工作机制
王晓峰(左三)在村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站了解外来人员的情况。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奉城镇高桥村是奉贤区较早发展村级经济的实力村,来此“淘金”的外来人口也逐年增多,于是成了一个市郊典型的“城中村”。尽管全村居住着8200多名外来人员,但是几年来,高桥村的治安案件却显著下降,连续多年保持着“零上访”纪录,新老村民和谐相处,高桥村成了“新村民”安居乐业的温暖港湾。2015年,高桥村获评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是本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村级单位。
村民们都说,“城中村”变身“示范村”,全靠好书记王晓峰。身为村支书,他不仅通过壮大村级经济造福百姓,更靠创新工作机制破解棘手的沪郊“城中村”管理难题,让新老村民都能安居乐业。
“老乡管老乡”破解综治难题
高桥村户籍人口1400多人,常住人口更少,但外来人员却多达8200多人,来自安徽、四川、河南等十多个省份。他们生活习俗、语言思维各不相同,给村级管理、环境卫生、违章整治、计划生育等许多工作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王晓峰和班子成员通过对“新村民”进行集中走访时发现,“新村民”普遍有个特点,即都是亲戚或同乡扎堆住在一起,那何不从中选出一批有威望的人,引导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2012年9月,高桥村在奉贤区率先成立来奉人员党支部和管委会,曾在安徽老家做过村主任的张明好,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和管委会副主任,这让高桥村“新村民”有了归属。因为语言通、习惯通、情感通,老乡、亲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凝聚力,“老乡管老乡”事半功倍。
由于外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王晓峰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五户一协管”机制,将全村212户房东的1420间出租房化整为零,只要出租房屋各项指标都达标,每五户租赁房组成一个“大家庭”,每家都有一名由“新村民”自己选出来的“家长”。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很多矛盾纠纷都能在“家”中顺利得到疏导和化解。自从有了384名“家长”,新老村民和谐相处,村容环境卫生整洁。
“五户一协管”机制的另一个作用是汇集民意更方便了。“新村民”提出办理居住证、就业等不方便,村委会就为其提供办理临时居住证、就业、计生、子女上学等的便利条件,还“众筹”建起了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新村民”提出用水难、用厕难,村委会及时建起十座公厕,解决了难题。2012年,高桥村组建由来奉人员和本地居民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团队———海融艺术团,并新建乡贤法治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活动场地,加深来奉人员与本地居民的交流和互动。
“为村民当好这个家”
十年前,王晓峰即将上任村党总支书记之际,高桥村被列入奉城镇经济开发中心,原集体经济也随之改制为民营企业。上任后的王晓峰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用光几十年积累的企业转制款,坐等开发;要么将这些积累通过投资发展再生产。他左思右想,不能坐等,只有靠创新发展,才能让集体经济的活水长期普惠村民。
通过论证,王晓峰带领村两委班子大胆决定:建造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筑巢引凤。很快,38家科技型企业先后落户高桥村。
通常,企业如何经营那是企业自己的事儿,而王晓峰却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村委会的重头工作。他搭建了一个村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信息的平台———企业联合会,并引导企业的流动党员组建起四个企业联合党支部。
落户高桥村的艾格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0多名员工的规模企业。厂过来了,员工用餐却成为一大难题,小食堂无法满足需求,公司只能在外面订客饭,可冬天菜凉夏天菜黄,还要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得知情况后,王晓峰索性在村里办起一个“企业食堂”,专供高桥村的企业员工解决工时用餐。企业老板们深知,这家“企业食堂”不盈利,个个都心存感激。
企业联合会及时解决企业的各种困难,拉近了村委会与企业的距离,还让原来不相往来的企业开展定期交流,互相介绍客户;在企业联合党支部的促动下,许多企业建起了图书室,举办各类讲座,开展职工才艺展示、体育比赛等。王晓峰也被落户高桥村的企业亲切地称为“娘家人”。
这几年,高桥村村民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村主干道改扩建了;200多户村民的房屋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黑臭河浜整体改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花园;村里还出资200多万元,修建家风广场、文化长廊等,引导村民形成好家风、好乡风、好民风。
2014年,高桥村作为奉贤区首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率先踏上“破冰”之旅。从试点方案的出台、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到股权的确认、股金的分配,无不凝聚着王晓峰的智慧和心血。2015年2月6日,首批120多万元股金全部按额分配到村民手中。
如今,高桥村可支配收入已从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村固定资产从原来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600多万元。王晓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己身为村里的父母官,就要为百姓谋福利,为村民当好这个家。”
人物小传
王晓峰,奉贤区奉城镇高桥村党总支书记。他一心一意扎根基层,面对全村居住着8200多名外来人员的现状,创新工作机制,破解管理难题,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琐事”,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高桥村也由此获得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成为上海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村级单位。
报记者 薄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