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一流人才的价值实现之地
核心观点
人才“30条”凝聚了上海多年探索、实践、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上海人才战略、制度、体制、政策上的突破创新。它是一项含金量高、产出预期大的改革大举措。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关键是抓落实、抓行动、抓细化,把全面展开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奠定在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上海在去年人才“20条”基础上推出人才“30条”,不仅全面体现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紧紧抓住了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而且全面诠释了上海“十三五”加快发展和更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将全方位提升上海人才的规模、质量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制度和体制创新是灵魂
一是更为开放的“能量释放”导向。上海已全面进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阶段,正遇新的“用人之际”,步入了新一轮高端人才的“刚需”阶段。把集聚更多世界级高端人才放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中心点上,实施包括大幅度向用人单位放权、松绑、实现人才效率最大化等在内的更为开放的人才战略变革,使更多天下英才“来得了、待得
住、用得好、流得动”,这是一种人才思维上的根本性变迁,具有进一步释放能量和活力的巨大功能。
按照这一示范导向,加快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一是要以更为开放的胸襟,通过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各环节上的障碍来“释放能量”。加快简政放权,尽快建立两级政府部门“人才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真正把人才使用权、管理权还予市场主体的手中。二是要通过抑制商务成本来“释放能量”。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商务成本增高有必然性,但对于需要大量外来人才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上海来说,抑制商务成本、让更多人才群体“活得下来”、发展得好,就不是一般的商务概念了,而是一个有着巨大“能量释放”收益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是更为翔实的“制度创新”导向。制度和体制是一个社会结构的灵魂,也是上海加快形成人才高地的灵魂。如何聚集更多更出色高端人才,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和体制创新的问题。人才“30条”体现了这一鲜明导向。其突破在于:一是充分吸纳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法则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制度和体制;二是把近年实践中出现各种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加以解决并规范化,体现了“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力度。
依据这一导向,要更多地运用制度、体制和法治的方式来革新人才工作,更多地探索和创造人才制度、人才体制、人才机制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方向
三是更为具体的“政策激励”导向。人才“30条”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举措,如运用户籍政策杠杆,通过诸如改进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人才引进政策等的协同配套,对加快引入各类紧缺人才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具体“政策激励”导向中,有个突出的瞩目点是对先行先试的“双自”地区合乎条件的各类外籍高层次人才,经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永久居留,并推行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证“两证合一”试点等。这些政策性突破,表明上海户籍政策已从静态性、管束性功能阶段,推进到动态性、激励性功能的新阶段。
世界级人才增量不足,是上海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短板。通过户籍政策的“正向效应”延伸,促使上海重大科学工程、重要科研公共平台、大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高层次、世界级人才的优先引进,是应大力抓好的重中之重。
四是更为鲜明的“市场配置”导向。人才“30条”有个非常突出的导向是强调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把人才、人力资源配置和评价。由政府主导转向由市场主导,这是个很大的突破。如何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突出市场在人才配置的主导功能,构建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模式,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上海要按中央要求,在2020年率先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但要更好地坚持生产要素和资源上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加快实现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也是上海“先行先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此应加快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确立人才的市场评价本位,在人才引进集聚中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机制。“2015陆家嘴论坛”数据表明:上海35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传统金融类从业人员占60%以上,创业投资、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人才短缺,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更匮乏,比例低于2%(在新加坡则达20%左右)。而从硅谷、深圳的经验看,一个城市创业创新强度依赖于规模化集聚的“创客族群”,这在张江、杨浦等有雏形,但影响力还不够大,更多“创客族群”的形成只有在更加充分的市场化条件下才能实现。
人才“30条”凝聚了上海多年探索、实践、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上海人才战略、制度、体制、政策上的突破创新。它是一项含金量高、产出预期大的改革大举措。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关键是抓落实、抓行动、抓细化,把全面展开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奠定在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作者为东华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