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培养有才华的创新型舞台表演者

2016-11-22信息快讯网

 

必须培养有才华的创新型舞台表演者-信息快讯网

在太阳马戏团的表演中,演员完成技巧的同时,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难度,更有优美的姿态和表演的张力,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资料照片)

“当代的马戏公司都寻找什么样的表演者? 不仅仅是高难度技巧的表现者,更是有才华的创新者和表演者。”在西班牙CARAMPA杂技学校,传统的中国爬杆杂技技巧是必学的内容之一。然而他们发现,如果学生只是照着老师的技巧练,等他们3年毕业后,爬杆的技巧早已经更新换代了。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至于浪费?“我们鼓励学生们创新,运用艺术的思维研究不同的爬杆表演方式。10年之后,不但学生们学有所成,我们还开发出了一套有别于传统爬杆技巧的全新的表演方式。”

在日前结束的第三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CARAMPA杂技学校总监唐纳德·莱恩简单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在座杂技界专家的痛点:中国当代杂技还缺少普遍的艺术创新表现力,这也恰恰是制约中国杂技发展的短板。“中国杂技能否跟上国际杂技表演艺术的潮流,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国杂技教育亟需转型。”

告别技术表演“两张皮”,艺术教育必不可少

中国杂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杂技大国,中国却并非杂技强国。尤其近十多年来,国际杂技艺术理念的发展趋势已经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杂技有了明显分歧。“比如‘新马戏’,就颠覆了传统马戏的观念。它已不仅是一台杂技,更与视听、表演艺术、数字技术等多个门类巧妙融合。”

“我们传统对杂技演员的培养以技术为主,而创新的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却一直没有跟上步伐,造成‘技多艺少’的局面。”在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看来,中国杂技强调技术难度,但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则并不然。

在俄罗斯,无论是体操运动员还是杂技演员,小时候都要先学芭蕾,还要上表演、导演、编舞等课程。而在中国,过去鲜少有杂技学校开设表演、舞蹈课,即使有,也只是作为技术课的配角。现在,这种情况已开始发生变化。“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杂技演员能表现很难的技术动作,但却无法在舞台上给观众以审美的享受,技巧和舞台表现有时候是‘两张皮’。”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中国的杂技教育应该培养“杂技演员”、表演艺术家,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表现者。据悉,国内已有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北京杂技学校这几年为学生开设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戏剧表演课和音乐课,学生都会识谱。上海马戏学校还设有滑稽课,因为滑稽表演是杂技演出不可或缺的一环。上海马戏学校专家施燕萍说:“从去年开始,新生第一二年的学习以艺术课程为主,技术课为辅,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

告别“青春饭”,应培养“职业化”杂技演员

“在国内的杂技舞台上,很少看到30岁以上的杂技演员。改行早、退出早是中国杂技的普遍现象。”杂技演员吃“青春饭”,无法“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也让与会专家忧心忡忡。

传统的杂技教学以“专业”为主,“比如翻跟头的演员就专门练翻跟头,等年纪大了翻不了了,这个演员就等于废了”。俞亦纲告诉记者,15到25岁是一个杂技演员的黄金年龄,但一旦过了这个年纪,演员无法靠身体吃饭了,就得被迫转行。杂技团人员流动过快不易管理,也不利于培养演员对职业的真正热爱和忠诚。

事实上,在国外,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周期很长,五六十岁仍上台表演也并非新鲜事。而这正得益于当地的杂技教育系统从小就对演员进行“职业化”培训。在培养一门专业技术的同时,也传授其他的杂技技能,让杂技演员的艺术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续。“比如很多国外过了黄金年龄的杂技演员转行做小丑、滑稽演员,舞台表现力反而更好。教育系统专注于完整的杂技表演能力的建设,这是培养出复合型职业演员最基本的条件。”

除此之外,国内杂技教育只培养基础人才,也制约了中国杂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只有基础型杂技学校,只管把学生送上舞台,教育就结束了。但实际上,演员上了舞台之后,还有提高的空间。”

一方面,导演杂技节目要从话剧、舞蹈等舞台艺术行业“搬救兵”,另一方面,杂技演员想转型做杂技节目的编导,或者开发新的杂技技巧或者器械,却苦于无处可学。“要把杂技做成一个真正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储备,其中包括创意策划、舞美灯光、道具机械、编导甚至专业翻译、营销公关等缺一不可。”与会专家指出,创建高等杂技教育机构,从基础杂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是摆在当下杂技教育界面前的刻不容缓的议题。

报记者 徐璐明

国庆游古猗园 赏传统竹文化和传统竹乐器表演
重口味!男子镜头前表演生吃毛蜘蛛
单日过万!浦东机场口岸自助通关人数创新高
创新变了味,众筹被玩残
3年培养2000余名骨干教师 第八批上海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交出满意答卷
科技创新提高交通体系管理效率
上海创新社区健康自我管理
上海以落实责任属地化等为抓手深化公安改革 机制创新激活交管警力资源
申城“盐文化”沧桑历史被搬上舞台
机器人市场:舞台很大,主角是谁
申城“盐文化”沧桑历史被搬上舞台
楼市“发烧” 如何应对房东跳价
盲目攀比“咖位”,忘却自我修养
技术创新为健康改善带来无限可能
《蓝人秀》表演玩转舞台上下 令人捧腹大笑
培养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李克强:打造改革创新开放的新标杆 激发更大活力 拓展发展空间
实体经济应注重网络时代供给侧创新
助力青年编剧舞台起飞
拆篱笆搭舞台,全民健身全民办
亲子阅读不仅仅关乎成绩 阅读习惯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
上戏附属舞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助名师优生成长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先生去世
农村娃闯进世界技能大赛舞台——记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闫姚磊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每天为孩子朗读15分钟,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6个技巧,实在好!
三体舞台剧火爆开票,2017.6回归上海再掀科幻狂潮!
上海崇明东滩“鸟中大熊猫”数量达91只 创新纪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