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助力上海经济内生动力

2016-12-03信息快讯网

报记者 张晓鸣

总部设在上海的东方证券在全国58个城市设有120家分支机构,目前,通过营改增企业累计减负3800余万元。由于企业的提早筹划,因此,仅仅是员工出差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每月就能在进项税额抵扣上“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作为深化财税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从2012年开始在上海试点,今年5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开。其间,通过制度设计和调整,营改增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的影响,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上海的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首个试点花落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告诉记者,中央选择上海作为试点城市,是因为其具备财力较强、政府管理较为规范等良好改革条件;上海争当试点,则是由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迫在眉睫。

试点前,重复征税拖住服务业发展的脚步。由于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和下游都是工商业,“两头”都缴纳增值税,可抵扣,而中间环节却是营业税,不可抵扣,导致抵扣链条不通畅。“对上海来说,要想谋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恰在此时,营改增带来了契机。”胡怡建说。

上海市税务局局长过剑飞介绍,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企业减负效应逐步扩大。截至今年9月,生活服务、金融、建筑、房地产四大行业,累计全部实现减负。其中,生活服务业减负规模最大;金融业减负位居第二。此外,下游抵扣持续增加,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仅“新增不动产”抵扣因素就减负8.8亿元。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促进作用,营改增后,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2012年推行营改增试点后,第三产业占上海GDP比重首次突破60%,并以年均2至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推动技术进步创新

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减税是营改增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利好。根据市税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71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2万户,小规模纳税人50万户。自2012年以来,与应纳营业税相比,本市试点企业及试点下游企业累计减负1541亿元,其中,2012-2015年减负1248亿元,2016年1-4月减负138亿元,2016年5-8月减负155亿元。

而更多企业发现,营改增带给自己的远远不止是减税,更是转型升级之路。

成立于1905年的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在行业内是“老资历”,在产业链上更是颇具影响力。实施营改增后,公司新签订的建筑业合同中,采用一般计税法的合同额达到115亿元,占70%以上。“我们严格筛选供应商、分包商,原则上优先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同时,为防范公司作为总包商的涉税风险,要求分包商及时全面提供税金预缴情况。”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也完善了全产业链的发票管理,理顺了总分包各方的税务关系。

2015年,上海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较试点前的2011年分别增长5.22%和28.74%,占上海近三年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40.74%。此外,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业热情,新增企业户数快速增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