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接引城市设计回家

2017-02-14信息快讯网

刘士林

核心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城市设计在内的“去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在高度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由此可知,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还是针对城市发展的各项铺垫政策,实际上都为传统文化接引“迷路的城市设计”回家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中宣部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时进一步阐述要“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这既是对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加强城市设计”及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文化特色”和“文脉延续性”的展开和落实,也可以看做是我国城市设计正从过去对西方崇拜的迷梦中醒来,发现并走上了自己的还乡之路。

“奇奇怪怪的建筑”反认他乡是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所谓“奇奇怪怪的建筑”,就是背弃中国文化传统价值和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按照西方审美和价值标准对中国城市进行设计和生产的结果。它的主要特点是“贪大、媚洋、求怪”。“贪大”是不顾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凡事都向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看齐、对标甚至是相互攀比。“媚洋”是把西方建筑样式和风格等作为中国城市设计的最高美学理想,而对我国城市已有的空间文脉和人文积淀等一味排斥。“求怪”是以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为圭臬,并为了吸引眼球和商业炒作而掀起的一股娱乐化甚至是恶俗化时尚。这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生产“异化”现象,即我们越是积极努力地设计和建设,结果却是城市越来越不具有中国城市应有的形态、功能、精神和气质。比如,有些城市把本应传承着城市历史文脉、再现着城市时代精神的地标性建筑,等同于雇一个“洋设计师”和建一个“洋建筑物”,以为由此就完成了城市的现代化或融入了全球化潮流。

“以洋为美、以洋为尊”,既是各种“雷人设计”频繁出现,也是各种“罗马城”“意大利城”“曼哈顿城”等城市空间、社区和建筑泛滥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二:一是在文化上,“贪大、媚洋、求怪”本质上是一种城市景观、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生态上的“去中国化”现象,“反认他乡是故乡”,不仅直接破坏了中国城市历史形成和积淀的空间布局、建筑样式、文化特色和审美风格,同时也

抽去了隐含其内的中华文化的理念、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二是在功能上,“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设计大都是西方设计师的“跑马场”或西方先锋设计观念的“实验室”,它们很少考虑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城建领域中“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严重倾斜和不均衡的始作俑者之一。以一些城市充满异域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它们耗资巨大,“看上去也很美”,但承载的服务功能极其有限,“提供的不需要和需要的不提供”在很多城市早已司空见惯。就此而言,《意见》 明确了我国城市设计的战略方向和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对于中国城市设计可以说具有正本清源的重大作用。

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城市设计在内的“去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在高度关注和努力解决的。从总体上看,早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思想、价值的地位不断提升,相关活动日益增多,社会影响不断拓展。如近期大到全国性的央视传统诗词大赛,小到上海市闵行区直接深入到社区的“修齐讲堂”等等。就城市设计而言,2016年2月中央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并把“贪大、媚洋、求怪”列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重点对象。由此可知,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还是针对城市发展的各项铺垫政策,实际上都为传统文化接引“迷路的城市设计”回家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当代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件简单和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既有“老账”,也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城市设计领域切实落实《意见》,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先形成共识:一是要牢牢把握住一个基本原则。把传统文化纳入城市设计,既不是对西方设计文化不加任何区分地全盘否定,也不是对本民族传统不加鉴别地全盘肯定,必须杜绝在历史上一再上演的“以一种倾向压倒另一种倾向”。二是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学习西方”和“媚洋”的界限、“求怪”和“创新求变”的区别以及如何促进中西优秀设计建筑文化之间的学习、借鉴和交流等,不能“闭起门来”“自说自话”地弘扬传统文化。三是要做好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的跟进。目前的《意见》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意见,主要作用是明确城市设计的战略方向和文化目标。而要把它真正贯穿、落实于中国的大街小巷,还需要各地和各方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台“操作细则”,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使国家这一重大城市文化战略落地生根并结出硕果。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

公共文化建设的几个课题
有才!设计系学生把笔记做成“画集”
文化大家为百姓送上“传统文化宴”
城市通勤代步"利器" 两款合资小车对比
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奉贤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建百个公园
中国这6大工资高风景又美的城市最适合居住
传统节日不能简单等同于假日和消费,有专家建议——让传统节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86本传统文化书单!寒假一起读书吧
韩正应勇大年初二实地检查城市安全工作,慰问为城市坚守一线尽心履责的人们
徜徉“华夏宝库”享精彩文化年
剪纸、写春联、参加培训班、听讲座——在传统文化中构建内心丰盈的春节
从全球城市视角看黄浦江两岸规划
老旧小区部分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设计师对此进行微更新
临港智能制造布局“显山露水”
彝族赛装节:最古老乡村T台秀
老城改造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专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新学期第一课:传统文化
新学期第一课:传统文化
2017年北京名校艺考三大特点:火爆、文化、新技术
打造“全方位无障碍”城市环境体系
倾力打造精品力作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2017年上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暨“文化育农”集中示范活动在青浦区徐泾镇举行
五千年来中国风水最好10个城市 最适合买房
一线城市坐拥3套房 相亲8年你为何还找不到女朋友?
设计不再是套娃 大众Arteon预告图发布
上海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彰显城市魅力
育人标尺补上传统文化刻度 沪中小学丰富“综评”体系
上海音乐厅尝试民乐新玩法,专家建言——创新音乐会形式也别忘了传统
【访谈】从《资治通鉴》看中国传统史学的当代价值
高中生比拼太空城市设计:一天内完成,用英文作PPT和答辩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