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部分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设计师对此进行微更新
中午11点,阳光正暖。顾阿姨与洗好的床单被罩一同“晒”了两小时“太阳”。她说:“我是在‘站岗’。”如此“站岗”,却是她经常做的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顾阿姨在徐汇区桂林苑小区住了近30年,这里生活便利、邻里和睦,而美中不足的是她家住在一楼,光线不足,阳台又小,晾晒衣服不方便。小区有一处宽敞的运动场,于是,居民们想尽办法在电线杆、大树和运动器械之间牵了不少晾衣绳。
场地够大,晾衣称霸。大件的床单被罩把运动场弄得像染房。几个小朋友在旁边吹泡泡,被顾阿姨上前制止,差点弄脏了被罩———这就是她“站岗”的原因。
小区能否辟出专属的公共晾晒区,这成为“顾阿姨”们最简单的新年心愿。
能否增加管用的公共晾衣架
晾晒,在很多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成为老小区居民的牵挂。顾阿姨更是凭着多年的生活经验,深谙太阳光的照射规律———每年10月起,家里连残存的太阳光都不见了,再度回归得等到来年二三月间。也就是说,在差不多半年时间里,顾阿姨都要为晾衣发愁。
小区的活动区旁边倒是曾有一排晾衣架,但年久失修,仅剩下一大两小。底下还长满野草,反而成了宠物的乐园。居民们都不愿意把衣服晾在这里,转而在活动区内争抢地盘。
顾阿姨和邻居们告诉记者,小区内零散空间很多,最好能考虑居民的晾晒需要,在阳光充足的区域增加一些公共晾衣架,并重新分割与活动区的界线,互不干扰。
记者在桂林苑小区转了一圈,发现底层居民的晾晒条件确实不佳。楼间距小,一些楼前的公共晾衣架往往成了背阴面,利用率低。今年,小区成为由市规土局主办的“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之一,将由专业设计师操刀,开辟合理的晾晒区,活动区也被设计成兼具趣味性和安全性的场地。设计师认为,对于老小区来说,公共晾晒区作为必不可少的功能区域,需要综合朝阳、采光、通风、疏密等要素,还得干净整洁。预计今年4月将确定最终实施方案,随后开展建设。
自行车库顶层上建口袋公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建设的一批住宅小区,解决了众多市民的基本居住需求。然而,时代变迁,如今这些老旧小区“美人迟暮”,有些地方已不能满足居民们日益增多的生活需求。对这些社区空间进行微更新,不只是改变社区的形态,也能改变空间功能和社区气质。
桂林苑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典型的多层居住小区,现有的社区绿地和活动场地已难以满足居民活动、休憩和晾晒等日常需求。
小区入口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桂林苑入口广场占地400平方米,却容纳了报刊亭、休息座椅、垃圾分类回收站、垃圾房、停车场等各种功能设施,比较拥挤,也有些杂乱无章。为了塑造美观整洁的小区形象,微更新设计师将重新设计门面,进行景观化、艺术化改造,更加合理地规划功能设施。
一同打包改造的还将有自行车库顶层、L型阳光谷。自行车库顶层有一片400多平方米的绿化,从造型上看应该是经过了精心打理,但种类颇为单调,花廊破损严重,围栏上还有晾晒的衣被。改造后,焕然一新的花坛和花廊将成为小区里的口袋公园,提供给居民休憩、晾晒衣物,同时塑造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L型阳光谷紧邻长约800米、宽约2米的滨水岸线,现状为闲置的泥地,活动场地也不连续。今年这里将提升绿化品质,设置活动、休憩、晾晒和种植场地,滨水空间内会设置健身步道,兼顾景观性和安全性。
微更新后的桂林苑,“顾阿姨”们是否不再为晾衣发愁?答案很快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