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馆为啥办起艺术展

2017-03-03信息快讯网

 

城市规划馆为啥办起艺术展-信息快讯网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近日迎来开馆17周年,据统计,作为国内首家以“城市规划”为展示主题的专业性场馆,该馆约65%的参观者是外国游客,其中近九成是慕名而来的“自由行”,场馆配备的导览器至少有十种语言。

不过,稍有遗憾的是,上海本地散客仅占10%左右。近年来,规划馆一直在摸索和深耕适合自身特色的规划展示艺术,围绕与城市有关的话题为市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体现城市规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馆方更想抓住上海市民的“眼球”。

规划馆变身“艺术世界”

此次趁着馆庆,规划馆办了一场《未知之城》当代艺术展--站在《个人乐园》的圆球内,用传感器感知心跳;9100个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镜面球体聚合,折射出《城市狂想曲》的繁光;起伏不平、颜色渐变的39根方柱,内外拼搭出《2340个洞》……以绘画、绘画装置、影像等新颖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塑造出一个奇丽世界。

那么,规划馆为何要办艺术展?其实主要还是想吸引更多人尤其是本地市民走进馆内,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在馆方看来,艺术展就像是“诱饵”,可以把客流引向馆内最专业性、最有知识性的常设展,即城市规划展示。当然,另一方面,此次艺术展的内容与城市规划也有一定关系,表达了艺术家对城市的思考,并期望引起共鸣。

要让参观者产生共鸣

那么,为什么规划馆难以吸引众多本地参观者?有专家认为,随着社会文化载体的日益丰富,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兴趣和需求。而一些场馆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展品不精、展示手法陈旧等问题,缺乏当代人所喜爱的声音、视频、体验、互动等元素。

事实上,这几年规划馆并没有停留在“过去”,而是加快了常设展的更新速度:2013年新增“家在上海”展区,2014年增加“追本溯源---从历次总规编制看上海城市发展”展区,2015年开辟“行在上海”展区,2016年增加“地质与城市发展”展区。规划馆也加大了在展示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投入,“家在上海”用装置浮雕、幻影成像、游戏互动、视频影片等多种现代展示形式,用门牌的形制标明“上海人家”“万家灯火”“我爱我家”等住宅发展阶段,每一栏以上海市区人口、住宅建筑面积、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的数据对比体现城市的发展变化,附加几行解读文字,更符合时下“短平快”的观展习惯。近期,规划馆还准备推出“聊聊城市吧”栏目,初步设想每天在固定时间、地点,就某个有关城市的话题,请讲解员和观众漫谈闲聊,借此弥补常设展在互动方面的不足。

然而,从效果来说,这些改变还没有达到馆方预期。而专家也认为,要引来更多参观者,并让观众产生共鸣,规划馆还需进一步打开脑洞、大胆更新。

制作有“灵魂”的展览

更新,首先要打破惯性。国内规划馆惯用的展示合作模式在发展了十多年后已是短板毕露---专业科研机构提供展示内容,展览公司负责布展。前者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却很难让普通观众看懂;后者从尽可能吸引公众的角度出发,利用一切技术手段包装展览内容,却会造成规划展示学术专业性的缺失。

其次,场馆的底蕴和生命力,与其研究能力不无关系。学术研究与交流理应是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功能定位,但实际上一些场馆仍在大篇幅展示城市规划的建设成果。放眼全国,很少有规划馆具备城市问题研究的能力,因而制作不出有“灵魂”的展览。

第三,规划行业还需要职业策展人,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优秀写作能力和执行力,能将其研究成果开创性地“翻译”成参观者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展览或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事实证明,优秀职业策展人的确能带来非凡效果。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曾做过13年策展人,就任馆长后在展陈主题、内容和形式方面频出新招,很快使大都会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博物馆之列。也许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城市规划始终“装”着人的需求
“潘公凯水墨艺术展”作为年度压轴大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潘公凯水墨艺术展”作为年度压轴大展亮相中华艺术宫
丰富的艺术盛宴 2017上海博物馆展览内容大盘点
揭秘:一套房=少奋斗多少年?10大城市排行榜
用“艺术疗育”打开特殊儿童心门
小康家庭划线:北上广深税后12万 其他城市8万
用优秀传统文化接引城市设计回家
老城改造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专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技术将从观念上改变舞台艺术
打造“全方位无障碍”城市环境体系
教育部重申各高校要严格规范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
“填河”规划为何遭一票否决
直播广场舞:是"噱头"还是艺术需要?
出版业升级“中国道路”学术表达
“控烟令”落地两日,闵行、松江、嘉定、青浦4区拟处罚场所达10家
一线城市财务自由2.9个亿 真的一辈子无望了?
2018美国本科留学申请时间规划表!
中文版《危情十日》登陆上话艺术中心
今年将新建20座以上城市公园
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样本”
跨界艺术展为老戏院增添新魅力
城市文脉中应有人们鲜活的生活
怎样的“绣花针”能“绣”出精细的超大型城市
【三味书屋】在自然与生活中捕捉艺术的灵光
吴为山:要让“深闺”“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
上海大戏院正式迎客 洗手间里也能体验“当代艺术”
新SAT阅读:四个阶段的规划建议(附书单)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字字事关百姓健康
众泰新车规划 全新SUV概念车这次像谁?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