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守门人”撬动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2017-03-26信息快讯网

67岁的松江佘山居民倪宝顺患肾病9年,以前每次都要到远在14公里之外的松江区中心医院做腹透,如今他在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便可享受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指导,中心医院专家随时能看到检验结果。一年下来,仅医药费就节省了1万多元。

在上海,家庭医生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从中受益。据最新统计,上海市签约居民已达到1027万人,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使得老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专家专科,家庭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记者从上海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全市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推广到全市所有社区。加强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落实国家要求的签约覆盖率30%、重点人群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 签约覆盖率60%的目标。

家庭医生手中的牌越来越多

马陆镇居民闵友祥老先生有十余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平时使用噻托溴铵喷雾剂进行治疗。原先,闵老先生每个月都要前往上海肺科医院才能配到这个药,每次奔波几十公里,耗时一整天。家庭医生翁立立评估确定其病情稳定后,通过向社区服务中心提交药品申购单,闵老先生成功拿到了噻托溴铵喷雾剂。

市民看病的这一系列便利,都得益于“长处方”和“延伸处方”政策。“长处方”可让慢性病签约居民一次性配到1—2个月的药量;延续上级医院处方,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在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处方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配送。

“这些政策大大缓解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符合‘急慢分治’的医改方向,让三级医院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疑难杂症’的救治。”嘉定区卫计委主任方云芬介绍说。

据悉,截至今年3月15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延伸处方”24.2万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与药品零差率政策,“延伸处方”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居民门诊平均每次自付平均可减少7.03元。

上海在2011年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到了2015年底,试点推出了“家庭医生2.0版”,不断赋予家庭医生更多可调配的卫生资源,匹配相应优惠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初级诊疗、疾病甄别、合理转诊等方面的优势。家庭医生“手中的牌越来越多,得到的信任也越来越多”。

市民徐建华是名高血压患者,一次,他的家庭医生徐月琴给他测血压的同时,进行了心脏听诊,发现他有室早二联率,当下就建议他前往上级医院就诊,在徐医生再三催促下,患者去了嘉定区中心医院,发现是急性心梗,立即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还好及时发现,不然一条命没了!”

“如果考虑该病人确实需要转诊,我们会第一时间把病人上转过去;如果病人在上级医院经过治疗稳定后,再下转到我们社区卫生中心,继续由家庭医生管理。”徐月琴医生解释道。

全科医生遇到最好的时代

长期以来,由于就医习惯等因素,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且在医疗机构间转诊难。上海将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与优质服务,吸引签约居民在社区首诊。家庭医生制度,正在成为撬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全市已有2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了“1+1+1”签约 (即居民签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可任意就诊,如需到组合外就诊的,通过家庭医生 (或签约医疗机构) 转诊,还可享有一系列优惠服务。2016年,签约居民年内门诊就诊接近80%发生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超过70%发生在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60%发生在其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昨天,上海华东医院与长宁区卫计委签定“深化纵向医疗资源整机制,全面支撑社区家庭医生工作”框架协议:按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同需求,华东医院组建各具特色的专家团队,以“一对一”结对的方式,为社区提供全方位指导。华东医院院长俞卓

伟介绍说,在强化专家团队对家庭医生支撑的基础上,团队组长担任家庭医生顾问,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当好家庭医生“背后的医生”。

为了让社区家庭医生更接地气,上海有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全科医生的培训任务。目前,上海共有7000余名全科医生,已提前达到了每万人2名全科医生的标准。与此同时,上海还为全科医生建立了专设的职业通道,将全科医生在职称序列中单列,同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比例,高级职称比例从原先的3%—5%提升至5%—8%,中级职称比例从25%上升至45%。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