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开馆

2017-04-17信息快讯网

 

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开馆-信息快讯网

贝叶经制作技艺是西双版纳州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图为贝叶经。(东方IC)

4月13至16日是傣历1379年新年节。新年节前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正式开馆。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馆长岩坎翁介绍,非遗展厅面积800余平方米,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和实物展出等方式呈现西双版纳州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文字以汉、傣双语表述,拥有非遗相关实物100余件。

非遗展厅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二、三部分集中展示西双版纳州11项国家级非遗和16项省级非遗,第四部分详细列举了32项州级保护名录以及县级非遗名录,第五部分介绍州各级非遗传承人。

基诺族大鼓舞仅3人掌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书馆馆长周杨鑫说,西双版纳其实是一句傣语的音译,“西双”意指十二,“版”意为千,“纳”则代表田,连起来就是十二千田。

傣式风格的州民族博物馆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万余人次,是西双版纳地区历史和民族文化对外展示的主要窗口。“我们一直以弘扬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馆内珍藏有各种民族文物1600余件(套),包含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木器、象牙制物、纺织物、动植物标本等,集中展现西双版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岩坎翁说,非遗与群

众生活密切相关,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传承。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至今,西双版纳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名,州级传承人144名。“之所以要开办这个展厅,就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和弘扬西双版纳的历史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非遗。”

岩坎翁举例说,基诺族大鼓舞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大鼓舞,基诺语称为“司土锅”,“司土”意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传说,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在立春后三天。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7位长老磕头祭拜祈福;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为“乌悠壳”,歌词多是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目前,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还掌握着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和全部舞蹈动作,亟需保护。”

傣族睡药疗法后继乏人

傣族医药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贝叶经》记载,傣族先民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塔、五蕴”“风病论”“解毒理论”“三盘学说”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族医药。傣药治病,除了内服、外用、内外合治等,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疗法,如睡药、蒸药、熏药、刺药等。傣族医药的睡药疗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西双版纳州文体广电局公共文化科科长周海英说:“睡药疗法,傣语称为‘暖雅’,是傣族传统的外治疗法之一,可以分为热睡法和冷睡法。热睡法按病情所需,配以傣药,加水、药酒炒热平摊在睡药的床上,让患者睡在上面,主要用于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等的治疗和产后保健。冷睡法则按病情所需,配以相应的鲜品傣药,主治麻疹、伤寒、疟疾等。但是,现在受到其他医学的冲击,民间摩雅(医生)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民间药方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抢救。”

周海英介绍,西双版纳州有13个世居民族,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底蕴深厚,包括语言、口述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傣族章哈)、手工技艺、傣族医药等,含有大量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要素。早在2003年,西双版纳州就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艺术之乡、传承人、濒危保护项目的普查,调查傣、基诺、布朗、拉祜、哈尼、彝、汉等民族10多个支系、435个村寨、1580余人,基本摸清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家底。

2005至2013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先后4次在 《西双版纳报》 公示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工艺、习俗等保护项目58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州级传承人144名,47人被命名为云南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5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发展至今,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基诺族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族弹唱、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南木诺娜、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傣族医药等11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本报景洪4月16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