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文学奖发布会:关于读书,评委梁晓声和张大春有话要说

2017-04-25信息快讯网

4月23日,微信朋友圈被“读书”这个话题彻底刷屏。

“世界读书日”这个原本并不那么出名的日子最近突然火了,而在这一天,跟读书相关的种种话题和新闻里,最重磅的消息是:电商出身的京东居然正儿八经地办了一个文学奖,这个文学奖不光以超高的奖金额度(总奖金280万元,单一奖项高达100万元)在国内文学奖里崭露头角,而且还有着堪称“华语梦之队”阵容的超豪华评委会名单:这个名单,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当代作家梁晓声、著名作词人方文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以及张大春、史航、蒋方舟、罗永浩、郎永淳、鞠萍等36名评委所组成。

 

京东文学奖发布会:关于读书,评委梁晓声和张大春有话要说-信息快讯网

在这次发布会上,作为作家评委的代表,梁晓声和张大春出席了活动并接受了采访。虽然这也是两位作家的首次见面,但或许因为“读书”本身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这两位当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人物,聊到兴起时堪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梁晓声好几次抓住张大春的手表示:“我们以后应该再找些机会,多开展几次这样的对话,一起来聊聊读书!”

 

京东文学奖发布会:关于读书,评委梁晓声和张大春有话要说-信息快讯网

梁晓声:不要把读书当成娱乐,否则我们的阅读太低龄化

就像他的文风一样,梁晓声的发言也是毫不留情,直击要害:“最有价值的书,往往是娱乐性最少的书。”梁老直言,国内如今的阅读风气不太好,就是我们太追求娱乐性,而忽略了书籍真正的价值。我们的阅读,太低龄化。

梁晓声举了个例子:“我在参加国家图书馆文金奖评比的时候,经常有一个困惑,国外的《人类简史》、《时间简史》,《万物简史》,还有《科学简史》,大厚本的书,是写给谁看的呢?……国内这些书的读者群是介于26岁到35岁之间的。而国外还不是,国外的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不看这种书了,国外是15岁,20岁以下,超过这些岁的人不看这些书了。”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在梁晓声看来,像这些科普类的书,都是由获了多项科技奖的科学家写的,其实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搞科学的人,文学功底都能那么好,写出那么通俗易懂又好看的书?归根结底,这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

“当我们来看某些发达国家的时候,我们知道,那里的孩子他们在高中和高中以下看的是那类书;而我们这里的孩子,高中以上到35岁的时候,可能还看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网络上的书,这是不同的。”

梁晓声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阅读,一定是超龄的。小学四五年级,你就可以去尝试读初中生的书,甚至高中一、二年级看的书,已经可以去读世界名著。世界名著里往往写了许多名言警句,例如在《悲惨世界》里写到的三条做人的原则,劝导人们不论如何要做个好人。像这样的句子,在12、13岁时候看到会觉得是真理,会彻底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而如果你是在23岁、33岁甚至43岁时看到,那就只不过是一行“说教”的字。从社会意义来说,让更多的人选择做好人,当然是积极的。

另外,对于读书这件事,梁晓声觉得一定要把小说和其他的书籍分开。小说更引人入胜,但它应该只是人和书籍建立起终身亲密关系过程中的一个“伴娘”,或者说引路人。当这个伴娘将你带到了书的殿堂的门口,她会跟你说她已经送到了,接下去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开始读传记,读历史,读文化,读科技……一个读书人超过40岁还整天读小说的话,就应当好好反思一下。

张大春:爱上“伴娘”也不是错,书有各种各样的读法

在谈到超过40岁要不要读小说的问题时,张大春显然有着跟梁晓声不一样的看法。“这就是他爱上了伴娘了,也没有错。”而且,在张大春看来,这样的人倒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应该给他们发个奖。

有着“鬼才”之称的张大春,对如何读书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常常强调读书可以不要那么满,可以读得快,可以读得多,可以读得大量,但是不要忘了要反复读,有些书是值得反复读的,也可以很慢地读。”他说他很惭愧,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如今一部《五代史》也没读完。并不是因为字数多,而是他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一定要慢慢读,只有在那么慢的状态下,才能建立起讯息和讯息之间的关系——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40年。

而对于读书的选择,张大春显然也要宽容得多。在他看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20年,30年,50年之后的经典什么东西”。如果发现大家都在追捧庸俗作品,那么我们也不用太担心,我们可以去讨论为什么这些庸俗作品可以吸引人?事实上,如今被视作西方文学经典的莎士比亚,在他那个时代,也是不折不扣的流行文化。那个时候的莎士比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观众追捧,甚至如何去取悦和挑逗他的观众——从这一点来看,不是跟现在的许多流行文化很像吗?

当下IP剧当红,各种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对于这种现象,张大春讲了2个例子。一个例子是米兰•昆德拉,他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小说,必须有能力,必须想办法,逃离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的命运……”。而另一个例子,是丹•布朗。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火了,但我们回头去看他之前的作品,会发现每一部几乎都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在他写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是以“被改编成电影”去努力了。张大春说,对于文学改编影视,他不会去评价这两种态度孰优孰劣,但这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趋势。即使米兰•昆德拉本身,也没有逃离这种趋势,他自己的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来源:澎湃新闻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