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见效,“水中森林”立功

2017-05-28信息快讯网

 

生态修复见效,“水中森林”立功-信息快讯网

昨天,志愿者在岸边浅水区种植黄菖蒲,以期达到净化生态的作用。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首席记者张懿)上海正全力治理中小河道,在年内消除黑臭水体。除了当前声势浩大的岸上工程———拆违、截污、修岸等,借助自然之力、依靠“水中森林”让河道自净,也是持续改善水环境、提高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位于长宁临空园区的联泾港,就是这样一种治水思维的样本。它长约2公里,宽约14米,汇入苏州河。在上海中心城区,它有些特别,不仅水质达到Ⅳ类,而且充满了生态元素———悠长河岸的一边全做成了坡岸,水里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信步走到水边,找块石头坐下,很适合体会“心远地自偏”的感觉。

昨天,市环保局的志愿者们来到联泾港,继续投放水草,种植各种有净水效果的植物。实际上,联泾港“水中森林”已颇具规模,深3米的河里,墨绿色的水草悠悠荡荡,有些已长得快要接近水面。而在岸边,每隔二三十米的浅水中就安排了一个淤泥种植区,根扎在水底、花开在水上的挺水植物簇拥出一个个花坛。

长宁区河道所的杨小寒告诉记者,利用天然植物净化水质,联泾港是典型案例。

这条河在差不多10年前就完成了截污纳管、阻断了所有入河污水,消除了黑臭;但直到前年底,水质还只是劣V类。之所以能在1年多后一跃为Ⅳ类水质,功臣就是生态修复、植物治水。杨小寒说,哪怕做到“零污染”输入,水质也不会自动提升;只有靠水生植物吸附各种富营养物质,水会变“瘦”变清。

长宁区是上海最早启动河道生态修复的地区,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有条件的中小河道都进行了生态治理。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芳说,目前长宁区所有考核断面和水功能区水质都达标,表征颜色是“一片绿”,在全市很突出,也吸引了国家部委和外省市多个考察团。

生态治河,是不是在植物的选择上需要“秘密武器”?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小华博士告诉记者,投放到联泾港的都是常见植物———扎根水底的是金鱼藻、菹草,岸边浅水里的是黄菖蒲、再力花、梭鱼草等。水草长势快,一边长一边能吸附富营养物质;到冬天,只要做一次收割,就相当于给河换了一次“滤芯”。第二年,不用怎么投放,水草自然又会生长起来。

陈小华说,这些投入河道的植物,实际上只是先头部队,目的是快速形成水生植物群落。等他们“占领阵地”之后,治河人就能有足够耐心,等其他“土著”的水生植物慢慢长成气候,成为主角。最终,整条河道才会成为有生命的“活水”。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治水过程,从阻断外源开始,逐渐过渡到控制内源、理化净水、疏通水系,最后才是生态修复。但上海接下来可能将生态修复阶段提前,与其他治理手段同步推进,以尽早开始恢复河道活力。对上海的治水目标来说,年内基本消除黑臭只是第一步,2020年前,上海将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要完成这样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未来生态修复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