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要算好生态账
朱启贵
核心观点
我们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上海生态之城建设大账的核算是五大发展理念下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愿景的重要举措,需要全市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将上海发展的目标愿景设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强调指出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实现报告绘制的美好愿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建立绿色国民账户体系
——建立绿色国民账户体系,夯实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核算的基础。绿色国民账户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心框架体系,它将经济和环境存量及流量信息编排并整合在一系列表格和账户中。二是生态系统核算,它侧重于核算生态系统内各类环境资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民经济运行从生态系统服务流获得的物质和非物质收益。通过绿色国民账户体系,可以获得一系列数据,如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源实物流量、环境资产存量及其变化量、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交易量。特别是核算有关生态、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关键性指标:一是核算环境成本、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与环境改善效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二是核算环境容量,揭示基于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生态绩效。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揭示上海资源环境状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估当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探明某一时点上全国或一个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该表不仅为核算绿色生态发展提供支撑,而且也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推进可持续发展。上海要立足市情国情,放眼世界,以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 为指导,借鉴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及地区和我国有关省市的试点经验,建立上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制度。
构建生态之城评价体系
——构建生态之城建设评价体系,引导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现行发展成果考核评价制度侧重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其增长速度,难以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性,难以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难以全面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以及社会福利的动态变化,难以有效衡量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程度。因此,上海要遵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特别是生态之城核心指标、创新之城核心指标和人文之城核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生态之城建设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生态之城建设状况及发展潜力,以此来引导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努力把生态之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资源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之城与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的协调发展。
——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取上海生态环境数据。一是积极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进行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再造,使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整理科学化、数据分析专业化,变革核算与评价的理论方法,提高数据的质量及可获性。二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展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搜集方式方法,尽最大可能获取生态资源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数据,并应用环保云规范数据传输,提高数据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三是加快建立并应用生态资源环境数据信息目录体系,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构建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等数据库。
——建立生态之城核算数据可视化平台,满足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数据可视化技术方法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以及对立体、表面、属性以及动画的显示,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我们可用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核算数据及评价体系的可视化平台,以扩大应用领域,推广核算与评价结果,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引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升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
上海生态之城建设大账的核算是五大发展理念下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愿景的重要举措,需要全市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首席专家)